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羌人的一些部落迁徙至此,与这片土地上的原始先民融合。
汉武帝时,康东与中央政府有联系。
隋朝时期,吐蕃势力延伸至金沙江以东,各部落纷纷在内地避难。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和吐蕃之间有很多部落,很多部落都隶属于中央政府,于是就建立了羁縻州。
宋朝紧随其后。自唐宋以来,汉藏人民通过“茶马互市”建立的友好往来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初,全国统一。因为它的旧制度,在州内实行土司制度,地方首领分封担任官职,并奉命向朝鲜延伸。
明代采用元制,“风俗治,多人建”,进一步促进了“茶马互市”的发展。很多藏族人经常带着马、桨等东西直接到内地取盐、取茶、取布,也有很多汉族人跋山涉水到州里从事贸易活动。当时的射箭炉成为藏、汉各族人民交换市场的场所。明朝末年,青海蒙古特部首领固始汗征服了州府各部,中央政府无暇过问。
清朝打击明朝制度,仍然采取土司分封政策。康熙三十九年(1700),派兵打箭炉(康定),清军到达雅砻江以东。雍正五年(1727),清军被和硕布特击败,统治范围扩展到整个康区。从清初到嘉庆150,共有122个土司被分封。其中:宣威部4人,部4人(含副职2人),绥靖部13人(含副职1人),龙官司16人,户5人,土家族户80人。每个土司都是由清朝兵部发信号纸(当地百户只发信号纸)。康贝德格宣威师、康东明郑玄卫师、康南理塘傅玄师、巴塘傅玄师几乎控制了整个地区,并称为四大祝酒师。清康熙四十年(1701),打箭炉成为边茶聚集地。川藏茶道的炉霍、甘孜、理塘、巴塘等乡镇商人越来越多。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赵尔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设立道、府、州、亭、县等政权机构,由清朝直接统治。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策被推翻,甘孜州土司恢复。此后多次发生动乱,处于动荡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仍然采取扣留土司的政策来维持统治。民国16年(1927年),刘接管西康特别行政区,从此领地就属于刘的防区。28年(1939),设西康为省,康定为都。直到1949 65438+2月9日,刘通电起义,宣布和平解放西康。
1935-1936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甘孜州。一、二、四方面军指战员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截,克服高原空气稀薄、食物匮乏的困难,爬雪山、过草地、过森林,在全州15个县的山河中留下了英雄的足迹。红军所到之处,都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帮助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在甘孜、炉霍、道孚、丹巴、泸定、康定等县建立了波巴政府、歌乐沙政府、苏维埃政府和农民协会。红军飞过泸定桥和二、四方面军在甘孜成功会师的地址。至今已成为对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红军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各族人民尽力支持红军,为红军筹集粮食和柴火,为红军充当向导和翻译。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少数反动封建领主和地主,屠杀红军留下的伤病员,搜捕参加波巴政府和苏维埃政府的人员,迫害支持红军的积极分子,扼杀红军帮助建立的人民政权。但是,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却深深埋藏在各族人民心中。各族人民怀念红军,盼望它早日归来。曾经热心支援红军、掩护红军伤病员的格达活佛,写下了许多纪念红军的诗篇,至今广为流传。解放前夕,成立了巴塘地下党、东藏青年和康定进步青年组织“新联盟”,向各族各界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组织教育群众迎接解放。西康和平解放后,解放军26军186师于3月24日1950顺利进入康定城。
西康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0月24日在康定正式成立1950 165438(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区域性民族自治政权)。
1951年6月,巴安县改名巴塘县,沾化县改名新龙县,理化县改名理塘县,定襄县改名乡城县。
1955年,撤销西康藏族自治区,建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为州府驻地。
1956-1959这四年是民主改革时期。甘孜州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015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康定县,设立县级康定市,原康定县行政区域为康定市行政区域。康定市人民政府位于鹿城镇茶马路1号,康定市属甘孜藏族自治州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