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是贤王还是昏王?

说起历代皇帝,唐宗宋祖和秦煌汉武一定是家喻户晓。再就是那些奇葩的皇帝,比如爱做木匠而不管国事的朱由校,潜心学佛的梁武帝,书画有才气却对国事漠不关心的宋徽宗。这些皇帝要么是历代政绩辉煌,要么是传奇奇葩尽人皆知,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今天我想和你们谈谈有争议的杨迪-杨光皇帝。

说起杨迪皇帝,相信还有很多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昏君。所以不管他是昏还是明,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历史事件来看看。

杨迪·杨光(569-618年4月10)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他很有才华,精明,总体上积极进取。他对国家政治也有很大的抱负,并为实现这些抱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主政后,巡视边塞,开发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后因为人民无法忍受他的一再好战,他以残暴闻名。有些人把商纣王和秦始皇与他相提并论,称他为暴君。他对人民的奴役课以重税,严重损害了生产。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将其吊死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以上是史书对杨迪·杨光皇帝的简单介绍,通常的官方记录应该对他多有批评。

但我还是持一贯的观点,历史总是由后人根据当权者的某些态度来书写的。被各个统治阶级反复篡改后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我们只能窥一斑而知豹。有人说杨迪皇帝喜出望外,后来他征服了中国的北部,并下到长江以南。我相信他和其他皇帝对比后发现频率更高,后人会这样记录。所以我们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历代有多少皇帝每天在皇宫里享受美食和三千美女,愿意东征西讨?

而且有些皇帝是被迫出征的,因为在乱世,为了保证自己的王朝不在夏天覆灭,这些被动出征的皇帝不算数。杨迪皇帝的各种历史记录表明,他是主动出去的。皇帝出行,姿态必然是饱满的。这有点浪费,也让地方官员很累。但是让我们考虑一下。如果不是因为他野心勃勃,同时又必须精力充沛,一般的皇帝能下这么多南征北战吗?大多数皇帝做不到。大多数人满足于享乐,身体在宫中被掏空。就算他们后来爱上了江南的康熙乾隆,平时也会出来玩,在民间采花。但是,杨迪每次出巡,要么是为了扩大疆域而战,要么是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与单纯的出巡不同。但是,皇帝愿意这样做,却不怕累。下面的官员和百姓看不下去。再加上思想工作没有做好,造成下面人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自然,很多后人在谈及此事时都会持批判态度。但我们不要忘记,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绝不能人云亦云。

让我们来看看杨迪在世时做过的几件大事:迁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征服塞外朝鲜。几乎都被后世很多人抹黑为:浪费百姓钱财,坐享丰功伟绩。真相呢?我个人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值得做的,而且除了少数没做好的,其他的都是可以造福未来的。迁都洛阳首先是战略安全。洛阳生活在中国的腹地。在没有这种高速车辆和远程武器的时代,必须把首都迁到有足够战略纵深的位置。而且迁都和建设新区新城的概念是一样的。它可以通过发展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来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不得不佩服这位几千年前的皇帝的经济头脑和施政魄力。

况且大运河在隋朝之前经历了南北朝几百年的战乱。中原人民贫穷,国家极度衰弱。杨迪皇帝知道这种情况,他当然想迅速恢复国力,所以他想到了修建大运河来连接南北。加强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商业交流、科技交流和农业交流,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便利的交通使部队调动更加方便快捷,国家政权对南北的控制更加稳固。这个战略考虑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也为以后做出了贡献。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着大运河的福利。而全长2700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在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的情况下,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可见当时征用的民工数量之庞大,是很难赶上工期的!如果合理规划工期,不那么着急,那么运河工程将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完美工程。

世人赞美长城的雄伟,金字塔的壮丽,但实际上,我们不知道这些历史建筑下,堆着多少骨头。我们应该公平对待这项运河工程。

先说高句丽:杨迪皇帝北至张达、张掖,上至祁连山,四千多米,是中国所有皇帝中最远的。杨迪皇帝通过他的北巡和突厥联盟的瓦解,使突厥一度分崩离析,向隋朝投降,并在青海等地设郡,真正统治了这些地区。在稳定了北方之后,他所管辖的领土也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为什么要攻打高句丽?事实上,在杨光之后,李世民和李治也是这样做的。成功收复高句丽后,唐朝太平盛世数百年,这一行动本身并无不妥。高句丽的危险在当时就显露无遗。这个地方政府统一了东北的很大一部分。如果统治整个东北,将对中原地区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因此,就战略决策而言,杨光对高句丽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一政策后来在唐朝得到了实现。

仅仅是三次亲征高句丽就压垮了隋朝。虽然杨光本人能够承受失败,意志坚定,但当时的国力是承受不了这样的消耗的。所以,当正确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有时候要懂得变通,否则好事就会变成坏事。老祖宗教导我们“刚柔并济,是阴阳调和之道”。如果杨迪多学学祖先的智慧,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墨守成规,他所做的这些事情就会受到后人的称赞。

但是,自古以来,成败论英雄。因为有些事情没有做到完美,我个人不同意杨迪是一个坏国王。这是一件大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做到完美?如果只看结果,后人怎么知道国王当时是怎么想的?也许他也是想再借上天500年,好让自己有时间顺利完成这些大事。但是时间不等人。也许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太仓促了。后人认为杨迪皇帝功过参半,但我仍然认为他的功绩大于他自己,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也许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交流!历史总是由后人来评判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探索历史是为了从过去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