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文化教育政策的内容和具体表现
第一,尊孔倡儒
儒家思想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最高权威,是巩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清朝统治者也不例外。清朝入关后,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给孔子一个尊称,叫“大成智圣文选大师”(后来也叫“智圣文选大师”),大修孔庙,每年举行一次祭祀孔子的仪式,封孔子的后代去拜见盛宴公爵,给他们各种荣誉和特权,并增加土地,以财产奖励孔府。康熙南巡,逛曲阜,逛孔庙,召见官员和儒生,讲经学,甚至带着对天子的敬意,三下九拜孔子。历代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礼遇,为他们修建庙宇、牌坊、匾额。“前儒”的后代,都是五经的世袭大夫,随时可以尊奉。清政府千方百计在全国各个角落推行儒学。
清朝之所以推崇孔子,提倡儒学,是为了巩固封建秩序,加强专制统治。雍正帝曾说得很清楚:“没有孔子的教导,...势必以小增大,以小增大,以贱碍贵,颠倒尊卑次序,有上有下之分,礼多义少。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小米,但也要吃。是对世界人民的伤害,还能赢字!”可见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是空洞的,以此来钳制人们的思想,保证国家永远真实。
第二,提倡理学,培育国学。
清朝大力提倡朱成的理学。清朝统治者把朱成的理学作为官方的思想权威,作为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康熙皇帝不仅再版了《性理大全》,还亲自编辑了《性理精要》。《天理》又称《天理御编》,是宋代编纂理学理论的一部著作。根据朱成的理学,雍正帝亲自编辑了《大义》和《朋党论》。强调知识分子、学生和各种规模的官员都必须熟悉它,以便进行意识形态控制。
为了表示对朱成理学的尊重,顺治十三年和康熙五年被分为两部分。
①《东华录》记载雍正五年七月。
不要写信给婺源的朱、十五孙、十六孙,让他们继承翰林院的五经博士,并在他们的书里祭奠他们。康熙特别称赞朱。他说:“宋代的儒家和斋藤优子诠释了经典,阐述了真理。所有的著作和编书都清晰准确,朱的著作最为瑰丽。”对朱的钦佩是无以复加的。而朱被抬出孔庙和二贤殿,与十哲四位并列后置于大成殿,成为第十一位哲人。由于统治者的大力倡导,朱成理学成为清代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和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对于朱成的理学来说,清政府的规定绝对不能违反,否则就是离经叛道。例如,雍正年间,一位谢济世从《礼记》中注释大学士,而不是从朱的《四书》中注释大学士,被告被罚做苦役。
为了笼络人心,干嘉时期的清统治者觉得在意识形态领域单纯依靠高压政策并不是良策,发现可以通过考证达到从阴柔一面统治的目的。因此,在推崇朱成理学的同时,适当扶植了以繁琐的考证为研究方法的汉学,使考证风行一时,汉学家趋之若鹜,汉学最终成为清代学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专门学问。考证成了统治者的装饰品,成了消耗知识分子精力和才华的工具。考据学的繁荣使“统治者不仅利用它使知识分子脱离社会现实以巩固政权;学者也用它来给全身带来灾难。“正是考据学的这一特点,被清朝统治者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支持,使其得以发展。可以说甘家派是封建统治阶级在厚德载物的文教政策下产生的畸形孩子。
三、广泛建立学校,严格管理制度。
清代的国学和地方学校,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旧体制,首都是国子监,地方是府学。顺治元年(1644)设国子监,分性情、修养、诚、义、志崇、广修六等。设置酒祭和宰相的业务;设置博士、助教、学业批改和学业记录,负责教学;设一名主管负责绳厅。随后,算术、八旗官学、宗教学校、觉罗学校、俄罗斯文学博物馆等相继创立。除了州县之外,各省各地方的农村也有社会科。康熙九年,命各省设社学,设教师。此外,还有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整的学校体系,各类学校数量发展迅速。
在广泛兴办学校的同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尤其是清朝的官学,从生活到学习,各种制度一应俱全,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规定。清朝采取“厚德载物”的政策,一方面给学生优厚的待遇,另一方面施加高压管理手段,迫使学生就范。首先,必读的教材如《神谕广训》,从道德、伦理、风尚、法律等方面规范了封建行为准则,成为清代学校道德训练的标准。这些必修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具体案例和法律结合起来,把行为规范的约束和专制思想的灌输结合起来。其次,对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监狱的规章和禁令有很多项。比如在请假制度中,规定“各班所有学生要在大厅的指导老师之前了解一切,由你妈妈带领他们到大厅答辩”。就算上厕所也要持证才能放行。第三,清朝统治者不惜重金给予优惠政策和巨额投资,以吸引优秀人才继续深造。学生的地位高于普通人。一人读书,全家光荣。其社会地位自然令人羡慕。这种软硬结合造就了一批心满意足的封建奴隶。
四、实行封建专制的文化教育,大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交替使用镇压和欺骗手段,即一手实行高压政策,一手实行笼络政策。
在教育领域,清朝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康熙三十九年(1700),“诏十六条,授省官:...长校要向学者学习,异端要被尊重,...每个月都希望儒家导师向学生学习,并宣读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合规。违者令教官、地方官详罚。”①雍正二年又颁布《广训词》。这些“神谕”意味着清政府正在加紧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禁锢和控制。特别是道德教育更注重灌输和劝诫,具有文化绝对主义的性质。
清官学将德本原则贯彻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项管理措施中,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约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管理体系。清代卧铭(②)有八纲,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要求官员和学生在学校“真诚听讲”,理性学习;第二层意思是要求官员和学生在校外“爱惜身体,忍耐”,少说话,少关心。这意味着清朝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用封闭的管理方式和高压的强制手段,消除社会对官学生的影响,将官学生引入埋头死书、一心读书的道路,塑造他们所需要的封建卫士。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在意识形态领域,规定以朱成理学为思想准则,禁止一切不利于巩固皇权、妨碍专制统治的思想和言论。
总的来说,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中的高压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兴文子监狱。从康熙到雍正乾隆时期
(1)《清代文学通考校考7》
②清代文学通考(卷69)校考7。
大兴文字狱,镇压手段的严厉和残酷在中国历史上是骇人听闻的。康熙二年(公元1663),出现了庄婷成龙戴名世等著名的文字狱。雍正年间,有王的监狱和的监狱。在龙超时期,罗志有更多的人。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消灭异端,钳制思想,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封建社会政治民主和言论自由缺位的必然结果。二是大规模毁书。凡是被认为对清政府不利的作品和诗词,一律销毁焚烧,严禁发行。乾隆(三十九年)上谕中提出“下一季末所建野史多,其间多有异言之誉和传闻,必有触及本朝语言的谗言。就像这次调查完成后,它将被销毁。杜甫会抑恶扬善,与民为诚。不容易放下。”(1)据史料记载,自乾隆三十九年(1774)至四十七年,图书被烧毁24次,销毁538种,13862册。目的是消除不同意见,钳制教育思想。
同时,清政府也实行了一定的绥靖政策来吸引人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设课程招收学者,提高官学地位。清朝统治者入关前,从天聪三年(1629)开始考试。北京建都后,沿袭明朝旧制度,建立了完备的科举制度,成为吸引士子参政的主要途径。此外,在政府官员和学生的政治前途上允许特殊政策和优待,在社会上允许某些特权以吸引人才。二是编辑书籍。为了争取汉族知识分子,表达“古为今用,尊儒”的意思,清政府大量招募知识分子,大规模搜集、整理、注释古籍。康熙编纂的《明史》、《康熙字典》、《裴赋》、《古今图书集成》等。乾隆时期编纂了《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会典》、《四Ku全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斯Ku”
①《东华录·乾龙帝》,三十九年八月。
《全书》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古籍在战乱和社会动荡中损失严重。清政府出面整理编纂各类古籍,对保存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