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的重点
经济重心南移。华南农业的发展
1,原因:
中晚唐到五代:①南方战争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的自然条件依然良好;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水稻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之首,主要产于南方。(2)棉花种植从广东、广西、福建扩大到长江流域。茶树种植在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区。
第二,华南手工业的繁荣
1,丝绸业水平的提高:(四川丝绸业“天下第一”)
2.棉纺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向东南沿海发展)
3.瓷业成就: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中国瓷业的重心。(哥窑的冰裂纹瓷;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代造船业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广州和泉州有发达的造船工业)
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城市的发展(商业城市:开封、杭州)杭州改都临安后,其繁荣程度远超北宋时期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四川:饺子)
(1)南宋的商业城市是临安,远比北宋的开封繁荣,也有早市和夜市。
(2)宋代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和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型商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在主要港口建立和管理航运公司。中国的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至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
(3)北宋初期,四川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币并行的货币。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发展。
2.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重点部分二
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的统治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高祖是唐高祖。随后,叛乱分子和分裂势力被消灭,整个国家被平定。
2.即位:626年,李世民(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第三步规则
(1)能臣:唐太宗吸取了隋朝暴毙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能臣谦虚,善于从善如流。大臣魏徵敢于直言,提出了200多次抗议。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总理方和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厅制,明确中央机构的权限和决策程序;(2)制定减轻刑罚的法律;(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子报考,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动负担,鼓励农业生产的发展。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二、开元的繁荣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国有方。即位后,稳定政局,下大力气治理。
2.措施
(1)重用人才,出现了先贤姚崇、宋靖。
(2)整顿官僚作风,减少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重视文化教育,编纂修订经典。
第三,向唐朝派遣使节
1.含义:唐朝时,日本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向中国派遣使节,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十几个使节,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随行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3.贡献:将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送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安史之乱
1.背景:唐玄宗开元末年后,奉行享乐主义,任人唯亲,国家大事日益腐败。边塞将军安禄山出任我驻杨帆等三地公使,担负起保卫东北的重任,并逐步扩大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以朝廷出现官员为借口,与和平部、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重点第三部分
大变革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了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了。
(2)牛耕在春秋末期使用,战国时期在牛耕进一步普及。牛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场革命。
(3)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第二,都江堰
(1)时间:战国时期;⑵人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⑶目的:防洪灌溉;
(4)功能:岷江洪水消除,大面积农田得到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民。
第三,商鞅变法
1.背景:
(1)使用和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并逐步实行土地私有化。
(2)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封建经济发展。
(3)各国纷纷展开政治改革运动。
2.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人物:商鞅(“天下之治异,国之不法”),法家。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是私有的,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田。(1)生产粮食织物较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2)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和田府,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3)建立郡县制,君主直接派官员治理。
5.作用:(1)秦国经济发展了;(二)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⑶发展成为战国末期最繁荣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战国时变改革的影响:
(1)通过政治改革,逐步建立封建制度。
(2)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和贵族进行统治。
(3)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4.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重点4
夏商周的兴衰(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于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2.“家是天下”的局面。国内和世界的形势都是从启蒙开始的。
齐继承父业,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构,制定了夏历。
4.首都废墟;二里头遗址;
5.死: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杀。
(2)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唐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殷,统治稳定。
3.毁灭:商纣王统治残余暴力。大约公元前1046年,王征服了周,双方在木叶交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
动动脑筋:为什么商汤灭夏,伐周?
(1)暴力政治激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赢得了民心,暴君除外。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3)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濠江,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政局,巩固疆域。
(2)内容:
(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把氏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纳贡,服从他的指挥。被封印的人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重新打包。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周代社会等级制度确立。
(西周的社会阶层:周→诸侯→卿大夫→士)
(5)缺点:诸侯国独立性大。当诸侯国强大时,就会威胁到周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和纷争。
3.灭绝: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发生暴动。
公元前771年,在周幽王,西周被坎戎族所杀。
(四)建立东周王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因为国君暴虐无情,统治不善,失去民心。
(2)从夏商朝的灭亡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助多,失道者助少。
5.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重点第五章
第一课祖国的古代居民1。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之前日期:约170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作工具,会用火。
能不能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⑷历史地位: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内。
(2)之前的日期:约70万年至20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会使用自然火和保存火种,会群居。
⑷历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骨骼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第三,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古龙山顶洞穴。
(2)之前日期:约30000年。
⑶生产生活:使用炻器,掌握抛光和钻孔技术。他可以用手生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也可以捕鱼。会和其他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生命的集体--氏族。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住民:(南方代表)
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2)之前日期:约7000年。
(3)种植作物:水稻。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水稻的国家。南方雨水多,气候温暖。
(4)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的石器,耕地。我住的是干栏房(南方多雨潮湿,可以通风防潮),过着定居的生活,挖井,养牲畜,制陶,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住民:(北方代表)
⑴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陕西Xi附近的半坡村)。
(2)之前日期:约五六千年。
(3)种植农作物:小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米的国家。
(小米,北方俗称小米,脱壳后叫小米)
(4)生产生活:使用打磨过的石器,用打磨过的石器和木铲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箭、鱼叉、鱼钩狩猎、捕鱼。主食是小米,副食是鱼、肉、菜。住在半地穴的房子里(北方寒冷干燥),可以制作彩色的彩陶,可以纺纱、织布、做衣服。
第三,大汶口(北方)的原住民
⑴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2)之前日期:约四五千年。
⑶生产生活:石镰、锄头研磨,陶器有黑陶、白陶。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