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复习
(2)世界历史
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的形成
两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的足迹,人类进入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工具。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艰苦劳动中,他们学会了用火,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创造了原始的艺术和宗教。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从五六千年前开始,西亚、北非、南亚、东亚、爱琴海、拉丁美洲和南部非洲都燃起了文明之火,这些地区诞生了最早的国家。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明发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明,构成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彩景观。虽然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发展时间不同,但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区域文明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文明的结束和中世纪文明的开始。此后,欧洲各地区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基督教是欧洲中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欧洲文明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基督教会在欧洲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东西欧不同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环境,基督教世界逐渐形成了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两大文明区域。中世纪早期,西欧文明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西欧自11世纪以来,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东欧文明区中心的拜占庭,在中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文化都保持了高度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周围文明的影响下,东斯拉夫人逐渐开化,并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亚洲区域文明的发展
在中世纪的欧亚大陆,亚洲区域文明的繁荣程度大大超过了欧洲文明。当西欧文明在中世纪早期处于呆滞状态时,亚洲地区的中国、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等文明却是异彩纷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朝鲜和日本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阿拉伯人统一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中世纪,由于东西方交通日益发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亚洲文明的成果不断向欧洲传播,为西方文明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蒙古人的西征客观上打开了东西方沟通的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从地域文明到全球文明的转变
15世纪至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文明地区和国家开始从原来相对分散和封闭的状态走向整体和开放,殖民扩张体系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由此开始了全球化浪潮。相应的,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型。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的一元化,将教会国有化,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从中世界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资本主义与传统封建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从而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暴力手段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迅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而启蒙运动是西方世界资产阶级发起的思想革命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由于各国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结局。
工业文明的出现
进入近代以后,西方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为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文明的转型创造了条件。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并迅速传播到西欧和美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工业革命使用蒸汽动力,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它不仅实现了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的农业文明时代走向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还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带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一系列争取自身经济和政治权利的斗争,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工业革命也拉大了东西方社会的距离,奠定了西强东弱的现代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发展,并扩展到全球。
在欧洲,德国、俄国等国的资产阶级采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或改良方法,使资本主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继续在欧洲取得胜利。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拉美人民发动了民族独立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拉美国家暂时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亚洲,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到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虽然其他亚洲国家也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抵抗,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被纳入其势力范围。由于双方实力悬殊,非洲在瓜分狂潮中被分割。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终于彻底打破了自古以来东西方文明的割裂,使得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
从65438年到70年代,西方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相对平稳,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时期。
生产力的飞跃促进了人类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进步。以雨果、狄更斯、贝多芬为代表的文艺家关注社会、反映生活,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杰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中心的欧美列强因为发展的不平衡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资本主义文明弊端突出。19年末20世纪初,老牌资本主义殖民地英法的综合国力相对下降,而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明显上升。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实力对比的新变化引起了欧洲列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欧洲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欧洲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也助长了欧洲列强的敌对竞争。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后突然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革命,其中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近代世界文明的进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通过《凡尔赛条约》调整了西方世界的国际格局,又通过华盛顿会议调整了次体系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格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此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1929年爆发了一场大危机,并迅速波及全球。为了解决经济大危机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
通过国家干预处理危机。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而德国、日本等国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破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施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侵略,英法等国推行背叛中小国家、试图牺牲苏联利益的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彻底战胜了法西斯,世界文明继续向前发展。
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科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继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20世纪40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日常生活在20世纪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立体交通,电视机的普及,信用卡的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让整个世界变小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20世纪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激励着人们不断超越自我,为国争光,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的文艺多姿多彩,流派纷呈,现实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创新相得益彰。无论是现代摇滚音乐、超现实主义绘画,还是意识流文学创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反上层、反正统的艺术风格和否定正统规范的倾向,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类的内心世界。
当代世界的多元文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战后的两极国际格局导致了美苏冷战,两极国际格局主导了世界40多年。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对世界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在两极国际形势下,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和日本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和重大社会变革的同时,也遭受了经济“滞胀”和萧条,而苏联和东欧集团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解体并发生巨变,从而结束了冷战。战后,西欧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并在后冷战时期建立了欧盟,实现了货币一体化。通过战后的非殖民化,亚非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走上了独立之路,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和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冷战结束后,尽管全球仍存在一系列地区冲突和动荡,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贫困人口扩大、国际恐怖活动升级等全球性问题亟待人类共同努力解决,联合国的作用日益凸显。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