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威尔伯的一生

1908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他年轻时随在基督教青年会工作的父母来到中国,后回到家乡。

1931毕业于奥柏林学院。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他将出版已故贝特霍尔德·劳费尔的《植物迁移研究》,并研究有关汉代奴隶制的专著。

65438-0933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北京中文学校学习中文。

194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 * *无产阶级运动。

65438-0947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帮助把研究生课程开成了国内领先的项目之一,指导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研究生。他的研究重点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尤其是孙中山的事业和国民党的崛起。他还组织了哥伦比亚口述历史项目的核心人物。获得了富布莱特法案奖学金。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国民党重要成员居住在纽约。

从1956到12,C. Martin Wilbur教授想到,这些民国时期重要人物的回忆,将会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为什么不以口述历史的形式保存下来呢?于是我去纽黑文拜访了东亚研究所的同事何廉教授,探讨发展这一组口述史思想的可行性,这是连深思熟虑的。随后,韦氏词典和何濂开始为中国的这一批口述历史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并计算所需费用。这个计划要求采访对象必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倾向于以学术自传的形式研究出版【哥大口述历史主要分为集体项目回忆录和个人传记回忆录两大类】。],以期对民国史研究有所贡献。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开展口述历史的研究者来说,经费问题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制作一小时的磁带大约需要100-500美元)。)。

幸运的是,韦伯斯特在1957当选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这让他有机会推动这项研究。他以推动东亚研究所发展为由,向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部主任斯凯勒·华莱士(Schuyler Wallace)写了一份申请,建议该校福特基金会为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项目拨款。

1958年,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第一笔福特基金会基金15000美元,中国口述历史项目启动。

1958年2月,中国口述历史项目正式启动。哥大以学校的名义邀请了国民党政府的两位重要官员孔祥熙和胡适,他们分别受到了夏连荫和唐德刚的接见。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美国学术机构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联络委员会成立。

他在1967退休了,所有的学生都送他去和约书亚·a·福格尔和威廉·T·罗合著。《变化中的中国:透视变化中的中国:马丁·威尔伯教授退休纪念文集》,威斯特威出版社出版,1979,ISBN 0-89158-091-3。

1989年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手稿捐赠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7在宾夕法尼亚州哈弗福德的家中死于白血病。,宾夕法尼亚州,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