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是哪个皇帝?
永乐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1403-1424),国号朱迪,明朝的创始人。公元1403到1424,前后22年。永乐年间,北京建都、郑和下西洋、中国古籍之最《永乐大典》的编撰修订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社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达到顶峰,人民幸福。朱迪重视农业发展,勤政贤德,重视人才。后世称朱迪为永乐大帝。
朱迪(1360 —1424),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洪武三年(1370),立朱迪为燕王。我以前住在凤阳,很了解人的感情。洪武十三年(1380)被派往北平,多次奉命参加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上,加强了在北方军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尚、晋王朱先后去世。朱迪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秩序上成为所有国王中的第一位。朱元璋死后,继位的明惠宗减少了在朱允炆的诸侯,朱迪于文健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南之战,历时四年(1402)。次年改永乐。
朱迪即位之初,对洪武和文健两朝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提出了“宽和适度是治国之道”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度和编书笼络地主和知识分子,宣传儒学改变明初爱佛之风,选官用人唯才,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在朱迪统治时期,他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他反叛大臣,残酷屠杀,肆意牵连。永乐之初,周、齐、戴、闵诸王都有旧封号,但皇位巩固后,继续削藩。削减国王的卫队和官员,并很快浪费他们作为庶人;宁王迁都南昌;徙谷王在长沙,废为庶人;斩周、闵、戴、辽诸王侍卫。他还继续执行朱元璋的移民富民政策,以加强对大地主的控制。永乐初设立内阁,选拔低级官僚参与维护,解决了汉书废除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迪非常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建立了派遣检查员巡视世界的制度,并鼓励官员们互相转告。他利用宦官传教、专设征兵、军事监督、分镇刺史藏事,设立衙门镇守内大臣和东厂,恢复洪武时期已经废弃的锦衣卫,厂卫联手发展壮大专制统治。
朱迪非常重视对北方的管理。永乐初,改北平为北京,设六部,在北京周边增设卫生所,逐步建立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建立了奴隶师。同时,努力与蒙古人建立友好关系。鞑靼部和瓦拉部先后接受了明政府的封号。从八年到二十二年,朱迪五次亲自带兵北上,巩固了北方边防。七年,北京天寿山长陵动工,以示北伐之决心。14年,紫禁城北京宫开工建设(后毁于李自成,清初复建)。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为了满足京粮和各种物资的需要,朱迪九年疏浚会同河,十三年开凿江浦河,重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发展起来了。思南、思州土司叛乱被平定十一年后,贵州外交部成立。为了加强对藏区(今西藏)的控制,朱迪派官员欢迎僧侣进京,并授予他们皇帝的称号。他还在四年间设立哈密卫,派了很多官员到西域,如官署验封员陈诚、中官李达等。后来,西域的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博拉西、安度军、霍州等地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节,加强了政治、驻军、贸易交流,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朱迪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认为“家有余而人不足”和“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世界和平的基础。他努力发展和完善军垦制度和盐商在中国制定的规则,以确保军粮和边境工资的供应。夏元吉被派去控制江南,疏浚吴淞。
中原各地鼓励屯田,实行移民更广村、督民种田等办法促进生产,采取免赈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赋税征收。通过这些措施,永乐被赋予了盈余和艳羡,达到了下一代的顶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形势下,朱迪也更加重视古籍的整理,组织大量人力编辑了《永乐大典》,其规模为中国古籍之最。
为了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开始,朱迪派遣三宝宦官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历时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的一件大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年间,30多个国家向朝鲜派出使节。坦尼国王和苏禄东国王亲自率领使节出使中国,不幸去世,分别葬在南京和德州。四年,朱迪出兵征讨安南,次年,安南为家族成员,在他的位置上设立了外交部门。
永乐时期,全国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是,由于国家开支过大,赋税过重,一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和起义,十八年山东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较大的一次。
二十二年,朱迪在回北伐途中死于玉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这是朱迪第五次出兵大漠。出征前,财政部大臣夏元吉劝他不要出征,他不听。葬于长陵,寺名太宗,嘉靖时改为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