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迈股份的发行价是多少?
65438年2月7日晚间,禾麦股份(688032。SH)宣布其首次公开发行并在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发行价定为每股557.80元。
以科创板钟毅签署的500股计算,获得禾迈股份的投资者实缴出资额高达27.89万元。有投资者在网上表示不敢申购。
从制度和人性的角度来看,百济神州和合买为什么把IPO价格定得那么高?
最近百济神州和合买股份的IPO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发行价高,因为网下投资者少有的抛弃,也因为百济神州IPO首日。
百济神州发行价192.6元,较港股溢价20-30%,融资255亿元。公司至今没有盈利,20年亏损117亿,筹集的钱足够公司烧2年。今天IPO首日下跌15%,亏损1.5万。
禾迈股份发行价557.8元,市盈率226倍,融资55.8亿元。公司20年营收5亿,净利润654.38+0.04亿。IPO筹集了该公司50年都赚不到的钱。预计破发的概率也很大。
百济和禾麦为什么敢定这么高的发行价?为什么能发出来?为什么第一天又破发了?
这些问题反映了制度变迁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仍然值得深挖。
先说IPO制度。
简单来说,新股破发是IPO发行制度从核准制到注册制,IPO定价制度从涨跌幅限制到询价制度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在欧美和香港股市,新股破发是普遍现象。我和一个英国的基金经理聊过,他们的策略之一就是根据一些动量表现,建立做空新股和次新股的投资组合,获利颇丰。因为新股是公司和承销商打包卖给你的,没有通过市场检验。就像那位刚刚为舞会化妆的女士,你还没见过她卸妆。
a股新股发行长期以来是审批制,造成新股供给不足;长期以来,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一直是多种定价制度,导致发行价格偏低。这两个因素导致了过去a股几乎保本赚吆喝的现象,形成了a股散户的肌肉记忆。几乎稍微关注a股的人都知道,“打新股必有所赚”是一条铁律。但很少有人深究其背后的制度原因。
现在体制变了。创业板和科技创新板都探索过注册制。21,1二月份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也说了,A要全面实行注册制,新股供应不再短缺。21年9月,证监会允许开通科技创新板、创业板新股询价机制。公司可以根据机构的询价情况自行定价,发行价不会受到限制。公司肯定是想尽量发高价,所以打破规则就成了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
先说IPO游戏中的人性博弈。
其实从网下投资者的弃投来看,可以感觉到市场之前一直在担心破发,但是为什么百济神州和合买还敢出这么高的价格?背后是市场主体之间的人性博弈。
其实在IPO的博弈中,除了大部分散户,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很难坑到对方,最容易坑到单纯的散户。
公司都是聪明人,知道自己到底值多少钱。大多数情况下,IPO都希望卖个好价钱。君不见,百济虽然定价很高,但创始人欧却长期持续减持港股和美股。
承销商都是聪明人,知道这么大的IPO融资项目能赚很多钱,一定想尽办法帮他们。
机构投资者是聪明人。这次百济配售的战略投资者中几乎没有公募和知名私募,都是业绩考核相对较弱的机构。禾迈的机构询价差14倍。有研究实力,在乎业绩的机构都不傻。
更何况以上三科一般都是紧密联系的。普通投资者如何知道是否有台面下的协议?
散户苦不堪言,研究能力相对欠缺。有多少人能看懂百济的管道,看懂百济烧钱的合理性,看懂禾迈的产品?大部分还是出于新股会赚的肌肉记忆,和贪肉签便宜的心理。
但散户并不都是简单的。大家对百济的担忧,事前已经很明显,也出现了线下的弃用。不过,公司和承销商对散户的心理还是很清楚的。他们知道散户玩新游戏会赚到的肌肉记忆还没有褪去,他们也知道散户想占便宜又担心赔钱。他们专门配备了绿鞋机制,给散户吃了一颗安心丸。但其实绿鞋本来就是为了怕破而设计的,普通投资者怎么可能拿它当定心丸呢?其实看看a股发行价比港股高多少,割韭菜的心理就挺清楚了。
因为对医药股略知一二,有三个亲戚朋友问我要不要参与百济神州的IPO,我劝他们不要参与。可惜只有1个朋友听了。为了平衡市场观点,让更多普通投资者看到更平衡的观点,我根据公开资料写了一两篇文章分析百济,指出百济类似美国大公司的治理体系不符合中国创业公司的精益文化。一群外企高管高调打爱国牌却对公司产品的差异化和巨额R&D投资的合理性反应太少,投资价值堪忧,涉嫌讲故事,很快被一些平台删除。
肌肉记忆强,贪婪,研究能力不足,甚至网络信息都被操纵了。在这场IPO博弈中,普通散户真的太弱了。透过k线图可以感受到公司和承销商沾沾自喜的笑容。
幸运的是,网下弃投和IPO破发仍然说明散户是可以被教育的,他们的肌肉记忆终将退去。只是对于某些人来说,价格可能有点高。
围绕百济和禾麦IPO的一系列事件和现象,既是制度的进步,也是人性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