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青山史

20万年前人类就居住在张家界,留下了许多古老的人类传说和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先后出土国家一级文物41件,二级文物173件,三级文物1222件。公元263年,武景帝孙修下令设立天门郡。起初,县城位于永定城古城堤。[7]

商周时期属荆楚,春秋战国时期属贵州中部。旧称大庸,是顾雍郡的所在地。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就开始在澧水两岸繁衍生息。尧舜时代“顺芳环斗于崇山,以成那蛮”,所以中国历史上有“那蛮”之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郡,张家界一带属慈姑郡,位于慈利县关塔坪县。在澧元流域,建立了湖南省第一个行政区,是当时全国36个县之一。如今,张家界市辖两区两县。[7]

西汉时,除了设郡县之外,还封国,实行郡县交错制。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农历正月),刘邦在位时,下令将黔中县分为武陵县、慈姑县为醴陵县、崇贤县(包括永定、武陵源、桑植县)。

三国时期,武景帝孙修看到宋亮山洞门大开,认为是吉祥之地,就把宋亮山改为天门山,把武陵县改为天门县。[7]

唐朝时,全国改十路。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农历新四年),汉高祖李渊下令设立澧州、澧阳两县,隶属山南道,辖六县,慈利、崇义两县(今永定、武陵源、桑植三县)归他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张家界全境归楚国管辖。

宋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调整为23路,下有府、州、军。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农历癸亥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将今天张家界全境划归溧阳县,称为慈利县,并在桑植县设立安福村,在永定县大庸设立武口村,在武陵源区设立索口村。[7]

张家界(2张照片)

元朝时,中国建立了十一省,元祖忽必烈下令,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农历丁丑年),改隶州道总督府所辖四县(慈利是其中之一,即今张家界全境),在今永定县茅岗设置茅岗元帅府。

明朝时期,明朝废除了元朝的中书省,设十三部承担宣传部署,实行省一级民政、财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元年),将江刺梨州改为大庸县,隶属梨州。[7]

清朝时,全国共设23省,下设府、州、县。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农历耿旭年),桑植、茅岗土司相继改土归流,理州升为直辖市,辖安乡、石门、慈利等四县。同时撤销永定、九溪,新设安福县(现永定与武陵源、慈利、桑植当时均为县)。

民国时期,省内三路六十郡,后在废路设置“行政督察署”。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农历陈冰年),湖南武陵道被废,大庸、桑植、慈利三县划归陈语安道。湖南省重组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涌、桑植属于第四督察区,专员办设在常德。[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张家界全境解放。从公元1988年,慈利县属常德区管辖,大庸、桑植县从1949年6月至1952年8月属永顺区管辖,后属湘西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从1988到1990,地级市大庸经国务院批准。

1994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具体演变如下:1949 10 6月16至1952 8月,大庸、桑植两县隶属永顺区,后隶属湘西苗族自治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填补了中国没有国家公园的空白。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庸县,设立大庸市(县级),以大庸县行政区域为大庸市行政区域。1988年,国务院批准大庸市升格为地级,设立永定县、武陵源区,将常德市慈利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桑植县划归大庸市。[1]

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命名。

名字的由来

“界”在城市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领土边界,二是指高山。清代道光版《永定县志》写道:“伍须溪发源于张家界。”民国版《慈利县志》上写着:“索溪发源于张家界。”这里的张家界是指今天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地区。张家界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的《张氏族谱》序中。序言的作者是永定都督张万聪的第六代孙张。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6),朝廷见张万聪镇守国家有功,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山林之地”赐给他作为封地。于是他和家人一起上山经营他的生意。

明朝崇祯三年(1630),张万聪第六代孙张在洪被赐盟官,在此设官职。这一地区成为张的世袭领地,被称为“张家界”。至20世纪末,张后裔已在此居住17代,人口近千人。另一种说法是:相传西汉留侯张亮当年隐居于此,死后葬于水环四门,故久称张家界。

1958,这里建立了国有林场。因该地位于张家界农会旧址上,林场取名张家界。1978,张家界林场率先拉开了湖南旅游开发的序幕。198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张居住的张家界村由公园管理。鉴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国内外的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庸市于1994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张家界市。

欢迎来到张家界蓬莱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