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在古代指的是哪里?主要指哪个地方?或者文人通常所说的武陵指的是什么地方?跪求
关于西汉武陵郡治,历来有两种学说。谈到治所县,持这种观点的有:宋欧阳龙的《广地志》;《清代昌吉历史沿革表》;同治武陵县志。他们持这种观点,或许是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有十三郡,索郡居诸郡之首。按照这本书的约定俗成,县治也放在所辖诸县之首,所以索县被视为武陵县治。第二,治理夷陵。持此观点者,如:王泰的《阔地志》(四)、石鼓的《朱》、《嘉庆常德志沿革表》、《湖南地理志》、《常德县志》、《常德市志》新编等。笔者也赞同这种说法。原因是:西汉的武陵县,被高涵皇帝改为秦黔中部的原郡地。据《元和县志》云,秦与贵州中间的郡,在今郴州沅陵县之西。近年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座城市的废墟。秦黔中郡原于秦三十年(前277年)征服楚,以吴郡、江南为黔中郡。在此之前是楚黔中郡。秦在黔中设郡,主要是从军事政治方面加强对巫术、黔中和江南的控制。郡之所以设在沅陵县,是因为沅陵在沅水中畅游,上游可达贵州,下游可达洞庭,沅澧两河及湘西、北部地区皆在控制之下。从经济上讲,贵州丽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油茶,包茂,生漆,尤其是辰溪的朱砂,麻阳?其他国家丰富的铜、锡、铅等矿产是一个国家发展急需的重要物质资源。黔中郡就在这里,对整个西南地区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汉朝取黔中郡后设武陵郡,县治设在离沅陵郡不远的溆浦。其用意不言而喻,它将取代前朝在此所做的一切。颜师古注《汉书》,收集了他之前的20多条注释。他知识渊博,他有一个秘书图书馆可以使用。他对《汉书》的注释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他在《汉书》的注释中说:“夷陵旧日有治,非郡县名义陵。”必须有依据。或许是他对上面提到的玄机有了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做出了“武陵郡曾治夷陵”的结论。不过我也觉得在索郡改汉寿郡为荆州刺史之前,可能有一段时间是武陵郡治下的,可能是夷陵郡治下之后。因为如果不是一县之治,不具备设立大型军事、政治、经济中心的条件,历史秘书处是不会迁到那里的。关于武陵郡的设置时间,《水镜传·水原》记载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虽然《汉高祖史记》记载“汉高祖二年,项羽在江南杀义帝,三月丧义帝”。似乎与武陵县更名为夷陵县不谋而合。但从当时楚汉战争的形势分析,汉高祖二年,汉王和刘邦的主要力量是在陇西、北地、尚军、渭南、尚赫、中坜等地设郡。关外是河南郡(洛阳)和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汉王本人东侵,在彭城灵璧以东被项羽击败。连他的父母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虏了。一个接一个的集结士卒,并不容易,再加上将军率众,加上关中的实力,才在荥阳以11击败了北京和苏州之间的楚兵。但不可能顾及到南方或西南的建县。至于高帝第五年(前202年),在这一年,项羽在乌江自杀;汉王,皇帝,洛阳;衡山王封长沙王,越王吴封闽越王12。此时,在黔中县旧址设立武陵县,顺理成章,恰逢其时。辛莽时期,武陵县改为建平县,林园县改为建元县,夷陵县改为江璐县,仍属靖州。东汉建元县改名为林园,江璐改名为醴陵,建平县改名为武陵县。领12郡:林园、汉寿[西汉所郡,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改名,迁荆州治于此],醴陵、零陵、崇远、晨阳、酉阳、乾陵、澄城、沅南[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郡辖林园(今常德市)。《水经注:水原》云:“林园郡,郡南临水原,因之得名”)。从那时起,林园一直由历代的县、州、道和政府统治。“武陵”之名的由来,据梁注《先贤传》说,“晋太守赵珏问总簿记潘敬,“汝县何以名武陵?景曰:‘碧郡本名夷陵,在辰阳郡界,与蛮人为邻,为蛮人所灭。光武东迁,见其全,改号。《传》曰:止争武功,《诗》注:高平为陵,'故改名颜。”(见郁芳访常德府)武陵郡名取自《左传》和《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为夷陵郡。东汉时,改称“武陵郡”。潘静的对话不完整。可能是谈话比较仓促,忘了讲先命名,再改名,再改名的全过程。所以有本末倒置之嫌。荆州刺史治汉寿,清代顾祖禹《读史记笔记》记载汉寿。今天,在常德的东部有一座汉寿古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刘表为荆州刺史,迁至襄阳,现辖七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豫南、广东。《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汉寿城,县东北六十里,本汉所郡,武陵郡治燕,汉顺帝改名汉寿,迁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孔壁城”,通为居田,遗址犹存。”据常德文物记载,索县汉代城位于常德城东门外30公里的端岗头乡。城市遗址的废墟今天仍然存在。城市由大小城市组成,总面积54万平方米。城墙高3-4米,宽12-18米。东、南、西、北有四个门。城内四角有瞭望塔,高度7-65,438+00米。城市周围有宽约30米的护城河。这座城市里有汉代的遗迹。城外东南有汉组14。刘唐·禹锡的诗《汉寿城的春天》写于此。三国时期,武陵郡仍在(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大部)境内,先属蜀,后属吴。263年,汉景帝改汉寿县为武寿县,西设零陵、崇贤南安县、天门县。此时荆州所已由汉寿迁至湖北江陵。武陵县仅辖沅水流域的林园、武寿(辖汉寿县西部、鼎城区东部)、龙阳(东汉时分设汉寿县,辖汉寿县东部)、沅南、沅陵、辰阳、千阳、乾陵、阚城、酉阳、舞阳等县,不再辖澧水流域各县。西晋时期,武陵县的设置和所辖地区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时,吴栋时期的武寿县已恢复为汉寿县的旧称。南朝刘宋时期(420-479),武陵郡所辖区域不变,只是武陵郡原属荆州,改为云州(州治武昌郡)(见宋《周树郡志》);小琪时期(479-502),武陵郡移至沅陵(见《南舒淇周军志》),梁肖时期(502-557),武陵郡仍迁回林园,武陵郡升为梧州。(见《隋书地理》、《太平宇宙》、《读史纪要》)。陈年间(557-589),在沅陵、晨阳、千阳、乾陵、澄城、酉阳、舞阳设立沅陵郡,属武陵郡中上游地区。沅水下游的林园、沅南、汉寿、隆阳四县为武陵县,县辖林园。其间,陈太建七年(575年),梁在武陵郡所设武州,改称原州,辖武陵、南益阳、南平、瑶山等郡。从西汉到陈朝,武陵郡的管辖范围大大缩小。此后,元代的郎州、武陵郡、宋定州、常德路、明清的常德府的管辖范围与陈时的武陵郡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