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加油!加油!在线等待。。赶紧加个奖励!!!!
从东汉政权崩溃到南朝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为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第一,长期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在过去的400年里,它们大多处于分裂和动荡的状态。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他社会阶层也深受战争之苦。因此,描写动荡的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反映团结的愿望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最有力的主题。
第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抗与融合是这一时期的又一特点。一个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集团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消灭异己,与统治集团竞争,最后取而代之,这是这一时期王朝更替的一般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废立双方,宗室之间,往往为了统治的权利而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经常杀人,甚至滥杀无辜。这样,当时的社会统治处于极度恐怖的状态,文人无所适从,容易受到指责,弥漫着压抑,他们的文学表现也更加模糊曲折。从西晋灭亡到隋朝统一,北方主要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他们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形成了长期的对峙。这种状态一方面加剧了民族矛盾和斗争,阻碍了北方经济生产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矛盾、斗争、磨合、相处过程中,也形成了民族大融合。这种民族的对抗、杂糅、交融也给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北方文学少了婉约多了质朴,少了细腻多了粗犷,少了稚嫩多了蓬勃。
第三,贫士尖锐的矛盾和对知识分子的极度压制是这一时期的两个外在特征。当时闸阀系统的腐朽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分贤愚,以血缘和门第决定地位,任用官员和人事。大部分宗族都过着贵族悠闲的生活,富裕尊贵,奢侈颓废。而穷人则被拒之门外,即使他们有杰出的才能,也不被重用。他们很穷,被冷落,他们的心是荒凉的。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用文学来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批判社会政治的黑暗,倾诉内心深处的愤懑。这些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主题。
第四,与长期的社会混战和频繁的政权更迭相对应,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为适应封建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而确立的文化统治思想。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之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时代。这一时期老庄思想最为盛行,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周易》形成玄学。老庄崇尚“自然”,崇尚“无为”,追求“绝对自由”,为生活在高压政策下的出租车人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理论依据。在整合《周易》、《老子》、《庄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哲学——形而上学。玄学派的学者们思想倾向不同,但在“尊重存在”、“个体化”等命题的论证中,都对宇宙的生命和人类的思想进行了纯粹的哲学思考,这是一致的。于是,人们的理想思维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作家,从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心态到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审美情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传播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广泛影响。
称整个魏晋南北朝为乱世,可能不为过。汉末的战争,三国之争,西晋统一后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和金朝的东移,随之而来的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朝更迭带来的斗争等等,三百多年来几乎没有多少太平。战争和分裂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战争死了很多人,加上饥荒,瘟疫,大规模迁徙,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证实。”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豪李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不仅要适应战争,还要适应朝代的更替。一个人分属于两个甚至三个朝代是很常见的。敏感的作家最容易在战争中感受到生命的短暂、生命的脆弱、命运的不可预测、命运的无常和个人的无力感,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基调,作为对悲剧基调的补偿,这种悲剧基调往往表现为大吃大喝、纵情声色。这种悲剧性的基调是政治性的,因为文人的政治处境。很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被杀。如孔融、杨修、米芾、丁仪、嵇康、陆机和陆云。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自然形成一些相似的主题。这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是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的,药和酒与这一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受生命短暂,死亡不可避免,思考如何对待生命,如何迎接死亡。《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出现过许多悲叹生死的诗句。如诗“生命不是石头,怎么能活得长久?“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来源。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来越普遍。生与死是一个哲学主题,如果结合生活的真实体验,是可以写得有血有肉的,比如“对酒吟,人生几何,如朝露,去日本苦多了。”“有生必有死,早晚必有死。”“为什么要逼死?”(陶《准挽歌》“春草惊秋风,秋风停春草长。再续前缘毕池厅,竖琴和乐器都是平而无脊的。自古人皆有死,只好忍气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讨论,就会很无聊,比如东晋玄言诗。人生态度只有四种:一是提高生活质量,及时鼓励成就;二是靠吃东西来增加寿命,求长生不老,这要靠医学;三是增加生活密度,及时吃喝玩乐,这需要酒的帮助。第四种态度是陶渊明顺应自然,不思生死的态度。从陶的诗歌来看,他不再是一个感叹生命短暂的小人物,而是有着超越生死的眼光,所以他的这类诗歌有了新的面貌。游仙题材与生死题材密切相关,主要是幻想神仙世界,现在向往那个世界,希望长生。离骚和元佑开创了游仙题材的先河,但主要是一种政治寄托。魏晋以后,游仙题材作为生死题材的补充,越来越有意义。如曹操的《息唱玲珑柱》、曹植的《游仙》、《登高无行》、《神仙篇》、张华的《游仙诗》等,形成了游仙系列。特别是郭璞的游仙诗,使游仙主题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主题。隐逸题材既有向往和歌颂隐逸生活的作品,也有吸引隐逸的诗歌和反对隐逸的诗歌,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文学景观。隐逸思想早在庄子时期就很强烈。楚辞中的《淮南山招隐士》和汉代张衡的《归天府》可视为早期表现这类主题的作品。魏晋以后,出现了潘岳的“隐逸赋”,陶渊明描写隐逸生活、表达隐逸思想的作品达到了顶峰。在诗歌上,他被说成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集大成者”。至于其他很多人的作品,有无数的地方可以表达他们的隐逸思想。隐逸题材的兴起与魏晋以后文人隐逸风格的兴盛和中希企业的兴盛有直接关系,与战争的社会背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正在孕育、萌芽、生长,显示出新的生命力。一股鲜活的、开拓性的、创造性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又一幕,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总的来说,这种新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文学进入意识阶段,文学创作趋向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中的应用。就风格的发展而言,五言诗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提升了诗人的人格,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顶峰;一种诗化散文即骈文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加了一种新的抒情风格,可以充分发挥中国语言的形式美;到了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成了抒情小赋,骈文的兴盛又加入了骈文的成分。骈文和骈文在梁陈时期达到顶峰。七言古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清新气息刺激诗人尝试新事物,加上其他因素,绝句在唐代盛行。此时小说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人物小说。酝酿这些新变,用了393年,虽然看起来有点长,但与汉代400年左右的文学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可观的。没有这一段时间的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就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三曹”的诗歌创作及其成就
曹操的诗有二十多首,都是乐府诗。其中有些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也反映了曹操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整顿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后汉书》,因为它们反映了深刻的现实。曹操乐府诗的另一部分表现了他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统一天下的野心。这类诗慷慨,抒情气息更浓。短歌就是其中的代表。游仙诗也是曹操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这些诗是脱离实际的。而曹操在用朴实的语言和美好的想象反映现实的同时,又对士人朝不保夕的忧患意识有着曲折的反映。曹操的诗歌不仅对建安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因其巨大的创造性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古乐府诗写时事的实践,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的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新题新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发起的乐府运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之后,优秀的四言诗很少。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创作了一些感人的篇章,使四言诗重新焕发光彩。
曹丕现存诗歌40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宴饮诗,多描写旅游享乐之乐,对山水的塑造细致入微,用词丰富,常有对偶,在中国山水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第二类是抒情作品。第三类是关于人的思乡,离别,乡愁。最著名的作品是《葛炎行》(1),这是一首关于一个女人在一个不眠的秋夜思念久居故乡的丈夫的诗,感人至深。《葛炎行》是我国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律诗,对后世歌曲的发展影响很大。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感情的表达。他对人生痛苦感受的体验是同时代其他诗人无法比拟的。第二,文人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讲究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择音韵和谐的清词美句来表达自己细腻的感情。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只有四十多首诗,却有三、四、五、六、七、杂言。其中长杂歌《塞上蒿》长75句,三至九字,纵横开合能力极强。
曹植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一期在建安二十五年前,一期在建安二十五年后。早期的诗歌主要是歌颂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和浪漫,对未来充满信心。《白马》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紧扣追求功勋的主旋律,表达了曹植以己之身报国的人生理想。曹植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受迫害的怨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白马的王彪》。第二种用对女性的思考,对女性的抛弃,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浮萍》第三类是叙事诗。曹植以天下之心,继黄初之后,反复诉诸诗赋。《杂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第四类是游仙诗。曹志冉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光流逝,自己一事无成,幻想从神仙世界中解脱出来。于是他写了很多游仙诗,比如《游仙》这首诗所描绘的神仙境界,清澈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曹植对游仙一直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其实是他对人生的忧虑,是他的忧患之言。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许多创新和发展。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也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词的成果,并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曹植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其中《洛神赋》是著名的一首。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经历和目睹现实,写出了许多揭露战争罪恶、抨击军阀、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称为“诗史”。其次,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使作品具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第三,他们既表达了对悲惨现实的悲凉和悲凉,又表现了慷慨大度,形成了三草独特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格”。
“建安体”与“正史文学”的内涵及区别
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同时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一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体”和“魏晋体”。建安文风具有内容丰富、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的抒情性。此外,在战争年代,他们的思想感情往往慷慨激昂。还有建安诗那种清亮苍劲的风格。建安的性格就是胸怀崇高的政治理想。正始是齐王曹芳(240-249)的封号,但习惯上说正始文学包括正始到西晋开国的文学。这一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是1。总的来说,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强烈的情感是作品的主旋律。在艺术上,开宗明义者将抨击时政与抒愤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了五言诗的抒情性,使诗歌在艺术上更具文学性。在风格上,正始诗人开创了隐晦曲折、明朗深邃的风格,开创了将多首带有隐喻的诗词曲合成五首古诗的风格。
正始文学发生在魏晋之交,以阮籍、嵇康为代表。虽然离建安文学只有一二十年,但与建安文学相比,无论是作家的思想,还是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安文学中反映人民疾苦、追求政绩的内容在正始文学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揭露黑暗恐怖的政治,哀叹死亡之祸随时会到来。建安文学中慷慨、拼搏的进取精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否定现实、遁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正始文学中有浓厚的老庄思想色彩,这是建安文学所没有的。正始诗的曲折,也有别于建安文学的明快雄浑的风格。虽然建安文学建成后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因此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仍然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