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权分置结构?非流通股的起源
什么是股权分置结构?非流通股是指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中国股票市场特殊的发展演变,在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种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体系和结构。股权分置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头号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股市三分之二的股票不能流通。由于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股权分置”的弊端,严重影响了股票市场的发展。一句话,股权分置就是上市公司部分股份上市流通,部分股份暂时不上市流通。股权分置是近两年出现的新名词,但股权分置的情况由来已久。
非流通股有四种形式: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1994年7月生效的《公司法》不再为股份公司设置国家股、集体股和个人股,而是根据股东权益的不同设置普通股和优先股。但是,纵观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的相关规定,找不到对国有股流通的明确禁止,也找不到明确的制度安排。
非流通股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非流通股的形成。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国有股流通普遍被搁置,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
第二阶段: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改革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及股权分置问题。1998下半年至1999上半年,为解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资金需求,进行了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试。但由于实施方案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试点很快被叫停。2001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是这一思路的延续。同样,由于市场效果不理想,于2006年6月22日停牌5438+00。
第三阶段:作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制度变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2004年6月365438+10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