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中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历程

从市场成长的过程来看,中国中国票据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82~1988。从65438到0982,人民银行推行“三票一卡”,倡导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当时工行上海分行率先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人民银行开始试行再贴现业务。由于商业银行管理运营经验不足,票据市场违规和假票现象严重,1988基本暂停票据业务。?第二阶段:1994~1997。1994下半年,针对当时一些重点行业企业拖欠货款,资金周转困难,部分农副产品调剂和销售不好的情况,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在“五业四品种”(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路和棉花、生猪、糖料和烟叶)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业务,商业汇票业务。1996《比尔·劳》颁布,为票据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第三阶段:1998至今。1998以来,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票据市场发展,以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货币市场成长。改革贴现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确定方法,分离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的定价方法,使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指标。商业银行可以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自主确定贴现率,但不得高于同档次贷款利率,同时取消再贴现行业的比例限制。为促进票据市场发展,规范票据市场和其他货币市场交易,央行于6月1999将再贴现利率下调至2.16%。中国票据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票据市场的发展1998以来,在央行的推动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汇票业务发展迅速。一是票据业务量稳步增长。从1994到2004年,年票据发行量从640亿元增长到3.4万亿元,年均增长50%左右;金融机构全年票据累计贴现从470亿元增加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70%左右。2004年全国票据贴现余额为1.02万亿元,占短期贷款余额的12%。商业汇票的签发和贴现已经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二是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区域性票据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武汉、郑州、天津、沈阳、大连等十个中心城市的票据发行和贴现量占全国的1/3以上。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内部设立票据专营机构。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设立了票据业务部,并相继在北京、天津、Xi、沈阳、郑州、重庆设立了票据支行。票据专营机构成立后,促进了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建立中国票据网,票据市场参与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咨询和沟通。1998以来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情况见表12-8。2004年,票据市场发行商业票据3.4万亿元,同比增长22%;累计票据贴现4.5万亿元,再贴现223.7亿元,分别增长4%和下降79%。2004年末,已发行商业汇票余额为65,438+0.5万亿元,同比增长65,438+07%;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分别为1万亿元和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下降96%。2004年票据业务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票据业务的发展有效缓解了企业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全年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余额为1.5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8亿元,约为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1/10。票据贴现余额1.02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21.43亿元,约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9%。二是贴现余额逐月减少,金融机构对央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第三,银行承兑汇票仍然是票据市场最重要的工具。全年银行承兑汇票累计签发金额、当月签发金额和未到期余额均占商业汇票总额的97%以上。第四,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的票据交易更加活跃。中小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累计金额约占银行承兑汇票总额的66%,比2003年提高7个百分点;票据贴现累计金额占全部票据贴现总额的52%,比2003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