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历史主观题

一、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中考历史主观题中经常出现:“你看了上面的材料有什么感想?”“这种材料启发了我们什么?”。这类题型姑且称之为“启发性”历史主观题,往往要求考生呈现自己对史料的主观感受,或者对史料进行理性的、有规律的提炼。

第二,启蒙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启示主观题通常以“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性词语提问,要求学生就某一具体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通常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以测试考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历史认知水平和历史感知能力。启发性主观题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和“学以致用”原则的题。虽然不占很大分数,但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新中考方向,很有生命力。

第三,1,“悟”一般来源于“经验教训”,所以你答“悟”,就答“经验教训”。

2、谈“理解”,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整体掌握问题实际上是对课本知识和给定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这类“理解”的教材里往往有现成的答案。回答时要先思考课本上的相关评论,再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3)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谈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预测相关现实问题;

(5)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四,解决方案的基本步骤是:

1.从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事例或现象;2.从具体事例或现象中抽象出一般规律;3.将从材料中提炼出的一般规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国家社会现状相结合,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益做法或思路。

第五,在复习和考试中,要抓住重点,充分发挥题意,做到简明全面,多角度思考,注意结合时政热点问题,提高回答此类问题的有效性。

示例1问答:

现代探索史思考:1。中国现代化探索中包含的主要历史事件有哪些?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1)特点:中国的现代化符合救亡图存;求从西方救国救民之计;学习的过程从学习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2)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3)启蒙:中国人民具有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

例2:材料启发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进行了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有的旧贵族都讨厌商鞅。王子的老师,龚自谦和龚孙嘉,都是保守的人物。一边诋毁商鞅,一边教唆太子犯法。商鞅详细调查了公子谦和公孙贾的罪行,并依法割下公子谦的鼻子,在公孙贾的脸上纹身,保证了新法的实施。

材料2:...商鞅率军多次击败魏军,夺回了魏国占领的土地。.....秦孝公死了,王子继承了王位。守旧派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捕后,他的车裂了,他死了。

材料三:商鞅被杀后,法律没有废除,强大的泰国最终统治了这个国家。

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最高权力机关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2)改革必然会遇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所以改革者要有不怕困难和阻挠的决心和勇气;(3)改革措施的落实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4)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是改革成功与否的最终决定因素。

另外,在三年级的总复习中,老师最好将这类题目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分类,比如对战争的认识与启示,对近代史探索的感受,对发达国家经济如何快速发展的启示,改革的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