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请谈谈中国如何更好地推进对外开放?
外贸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就是贸易顺差太大,出口太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析原因。贸易顺差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和欧洲,尤其是美国。事实上,与邻国的贸易是逆差。为什么对美贸易会有这么大的顺差?这主要是结构问题。中国储蓄率高得花不完,而美国花钱大手大脚,从政府到民间都超支。另一个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问题。过去,对美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主要是日本、韩国和台湾省。这20多年来,这些国家的产业转移到了中国,原来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转移到了中国。因此,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也使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大量贸易顺差向中国转移。这是全球化的结果,而不是特殊政策或“重商主义”的结果。更直接的是,欧美国家在中国设厂,然后出口到美国。事实上,国际贸易的主导国是进口国而不是出口国,所以我们在国际贸易中不欠美国什么。基于以上观点,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第一,不能通过减少出口来解决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因为国际商城一旦丢失,就不容易找回来了。我们的出口支撑了几千万的倒闭,不可能在外部压力下危及这几千万的就业岗位。第二,增加进口,要学会花钱,特别是如何改善消费结构,改善工业经济结构,引进技术设备人才。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最主要的创新手段是引进-消化-吸收二次创新,引进更多的技术设备和人才。中国一旦成为进口大国,也能提高经济和国际地位。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第三,从根本上说,要扩大内需。一旦国内需求增加,出口就会减少。为什么内需低?普通人工资太低。中国普通人的工资收入是美国工人的1/20。政府占据了大部分经济收入,提高内需的核心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水平。
问题二:贸易摩擦。
贸易摩擦是指近年来国外的反倾销、配额限制、产品质量标准化等。在这个问题上,我想提出两点。一种是“战略上鄙视它。”反倾销产品只占出口产品总量的0.5%-0.7%,不是主流。此外,全球产业结构分工布局已经形成,短期内无法改变。一些产品在国外市场依赖中国。他们反倾销,看似咄咄逼人,心里却没有底?二是“重视战术”。在处理美欧贸易的时候,还是要强硬,讲道理,尤其是和外国打交道的时候。另一方面,对内整顿市场,很多贸易摩擦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国内企业内部斗争太激烈,互相砍价,导致市场混乱。企业是“内斗猛于虎”!最近的产品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也很多,所以要大力整治国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问题三:对外投资。
第一,中国既然有这么多外汇储备,为什么还需要外资?这不仅要解决资金问题,还要解决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使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否则,中国将闭关自守。因为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把国外的产业链带到了中国,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通过吸收外资,吸引大量美国大公司投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这样美国在打击中国的时候,就会认为打击中国就是打击它在中国的利益,它就有一些顾虑。有人会说我们会吸引更多的外资。事实上,中国吸收外资的水平还很低,从人均水平来说很低。另一个是吸收外资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在吸引外资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区分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内地,外资企业遵守中国的法律,接受中国有关部门的监管。从法律上讲,他们是中国的企业。即使中国企业被兼并,他们仍然是中国的企业。是否安全,取决于中国有关部门能否对外资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问题四:外汇储备过多。
外汇占款过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资本流动过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但是我有一个观点。对中国来说,更多的外汇储备总比更少或没有要好。在汇率问题上,我们有一点,就是坚决顶住美国的压力。我们应该谨慎开放金融资本,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能妥协。事实上,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人民币升值,我们的出口确实少了,但不会少。我们的劳动力还是很有竞争力的。稍微加价一点,行业就能消化了。但是升值之后没有你的技术和设备会便宜很多,对你来说未必是好事。
最后,我想谈谈对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些看法。开放不容易,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每个国家都有根深蒂固的保护自己国家的观念,这给主张开放的人很大压力。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从战略上讲,开放不是送给外国的礼物,而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对外开放可以促进国内改革和发展。中国只有在外部健康的压力下才能更好的发展,仅仅依靠内部动力是不够的。有人说开放就够了,但中国入世只是开始,改革远未完成。美国希望通过建立经济对话机制向中国施压,中国正好借此机会推进国内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外开放也是一个留学的过程。引进国外先进思想的过程。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浮躁,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一个国家越成熟,越少形式主义,越务实。只有越开放,我们才能从外国吸收一些先进的东西来促进我们的改革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