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的发展历史
搜索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互联网上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划分成一条线索。但是,仅仅知道网页中有哪些关键词,只是解决了人们浏览网页的需求。因此,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提出WWW后不久,就开始倡导语义网的概念。为什么?因为网上的内容,机器看不懂。他的理想是,在制作网页、构建数据库的时候,大家用语义的方式,把网页里的内容表达成机器能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良好的知识库。理想情况下,这是有吸引力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事物有序。伯纳斯-李关注的是互联网上的数据,以及这些数据是否可以被其他互联网应用程序重复引用。举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安装好之后,在亚马逊上浏览的时候,它会自动告诉你在用户的本地图书馆是否能找到某本书,书号是多少等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所以两种不同的互联网服务(亚马逊和本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共享数据,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服务。
然而,语义网提出后,很少有人响应。为什么?因为指望一个网页的制作者提供那么多额外的信息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了;就像人给机器打工一样。这违背了人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谷歌的成功就知道了。Google有一个页面排名技术,利用网页之间的关系作为排名结果的依据,变相利用网页制作者的判断。想想网页制作人的数量,比纯访客的数量少很多。但对于这一创新,谷歌动用了网页制作者的一部分力量,将其推向了互联网的巅峰。
所以互联网的下一步就是让每个人都忙起来,全民来织网,然后利用软件和机器的力量,让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那么我认为WEB2.0是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我们可以通过看一些最近的WEB2.0产品来理解上述观点。
博客:用户编织网络,发布新知识并与其他用户的内容链接,然后自然地组织这些内容。
RSS:用户生成的内容被自动分发和订阅。
播客:个人视频/音频发布/订阅
Sns:博客+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WIKI:用户共同建立一个大百科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WEB1.0的任务是通过商业的力量把人类的知识放到互联网上。WEB2.0的任务是通过每个用户浏览和协同工作的力量,将这些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知识,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来看,WEB1.0是关于商业公司将内容搬到网上,而WEB2.0是关于用户通过博客/播客以简单和随意的方式将新内容搬到网上。
从互动性来看,WEB1.0是一个面向用户的网站;WEB2.0是基于P2P的。
从技术角度来说,WEB是面向客户端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GoogleMAP/Gmail中使用了Ajax技术。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并提供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和浏览路径。在SNS中,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个意义上的WEB2.0和蒂姆·伯纳斯·李的语义网有什么区别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是有规律的,可以被机器反复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内容发布工具,试图让互联网在规则和技术标准上更加有序。谷歌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提供互联网的线索。WEB2.0鼓励用户以最便捷的方式(博客/播客)发布内容,但它通过用户自发的(博客)或系统自动的以人为中心的(SNS)链接,为这些看似杂乱的内容提供了索引。因为这些线索都是用户自己提供的,所以更符合用户的体验。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词为核心的组织模式和阅读模式,转变为以网民个人门户(SNS)为线索或以个人思想线索(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模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维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正在变得更加有序,每个用户都在做出贡献:要么是内容,要么是内容的顺序。
会有很多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线程网络。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线索,提供相关服务,为用户创造新价值,为整个互联网产生新价值,这就是WEB2.0的商业方式。
我回答的问题太多了,所以不要误会。我觉得还是多回答一些问题比较好,你会理解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