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二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概念,史料和历史思维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教学方法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和问题答案的唯一性、规范性,在头脑中形成过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有的、常规的心理准备来应对各种问题,从而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想象力,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把它们结合起来。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的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讲透彻。

比如学生熟悉太平天国运动中“天京之乱”的史实。如果只问为什么,过程如何,学生会觉得没意思。但如果试图制造新的问题情境和问题链,效果就不一样了:(1)假设没有“天京之乱”,太平天国最有可能发展成什么样的政权?(2)假设没有“天京之乱”,洪秀全的“天道”理想会实现吗?这种问题设计既涉及“天京之乱”,又激发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性质、原因和教训的热情,在模拟假设探索中容易形成新的问题。比如太平天国成了新的政权,太平天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太平天国把南方从清朝分裂出去,洪秀全成了皇帝,他的天朝理想成了梦想,洪秀全成了民选总统。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单独提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设计以下历史情境:展示第五次反“围剿”前国民党政权和苏区控制的领土、人口、兵力、军事战略和外援的对比表,同时展示国民党碉堡工事和红军工事的图片。就在战争开始后,假设一方

红军指挥员李德与蒋介石进行模拟指挥(主要是战术),谈感受。这样,课堂气氛不仅活跃,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求异和探索的空间。于是有同学提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共的军事战略失误。也有人认为红军综合实力不如国民党。也有人认为国民党的持久战主要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这产生了新的问题。因此学生对历史事实从现象到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讲解使学生对“天京之乱”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了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与学生能力的有计划培养相结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不了解知识。而是要在教授历史知识中进行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

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好的提问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怎样才能问出好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65438+2009年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经济快速发展,原因在教科书上都讲得很清楚。但要探究它们的共同原因,总结历史规律,就必须深入教材,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解决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2.他们通过侵略扩张,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材料市场;3.大家都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3.垄断组织的推广。到目前为止,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学生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如果给他们一点鼓励,他们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民族团结、对外侵略和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分析比较将“历史”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很高,你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首先,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她在刻苦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掌握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通俗的歌曲、凝练的歇后语、有趣的民歌、优美的音乐、启发智力的谜语、幽默的漫画融入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