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历史沿革
1952期间,全国高校调整,各高校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系撤销。于是,除了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还有辅仁大学、北平研究院的一些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国史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到了研究部。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部成为民族学和社会学最后的大本营,也是新中国最早的民族学教学和研究中心。这里聚集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历史学家,如潘光旦、吴文藻、温鄂、杨承志、翁杜鉴、费孝通、林、翦伯赞、吴、冯家声等。当时费孝通先生是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分管研究部,也在研究部兼职。研究部由翁都健教授负责。研究室下设西北研究室(室主任冯家声)、东北内蒙研究室(室主任翁杜坚兼)、西南研究室(室主任简伯赞)、藏学研究室(室主任林)、中东南研究室(室主任潘光旦)和资料室(室主任)。后来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状况教研室(室主任吴文藻),隶属于中央。
研究部成立后,帮助政府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活动。主要工作如下:
1.参与民族认同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政府组织了许多慰问代表团到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慰问。费孝通先生曾以中央吊唁组副组长的身份前往少数民族地区。1953以来,针对我国部分民族情况不明的情况,抽调各单位人员对需要认定的民族进行实地调查。1953年8月至10年10月,研究部林、付乐欢、王福仁、陈、楚克图赴呼伦贝尔进行达斡尔族民族认同调查。9月,1953、、胡、杨赴湘西进行土家族识别调查。1954年5月至10年5月,林、石、王福仁、黄淑萍、陈凤仙、等。赴云南进行民族认同调查。65438-0955,费孝通、宋叔华到贵州,对穿蓝绿的人进行辨认和调查。上述调查对当时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起到了指导和示范作用。研究部门的许多学者在实地调查后提出了他们对民族识别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如费孝通的《少数民族研究》、傅乐焕的《达斡尔族的民族成分认定》、王明选的《湘西土家族调查》、潘光旦的《湘西北土家族与古巴人》、宋树华等人的《撒拉族的历史渊源》、青海土族互助的经济生活》等。
2.参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65438-0956,在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始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状况调查。调查前,研究部专家起草了《社会性质调查参考大纲》,并向与会人员讲解了社会史调查的基础知识。研究部的许多成员参与了具体的调查工作,成为社会历史调查组的骨干。
3.编辑出版了民族问题翻译丛书和中国民族问题研究文集。
65438-0954,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开始编辑民族问题翻译丛书,作为内部资料出版。1955由研究部编辑并向公众发布。1958《民族问题翻译丛书》更名为《民族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1955年9月以来,研究部不定期出版《中国民族问题研究文集》,发表了许多对新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有影响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民族问题翻译丛书》和《中国民族问题研究文集》都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民族学和民族理论期刊,许多人开始学习和阅读这两本期刊。
4.其他研究和社会工作
研究部成立后,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理顺民族关系、顺利完成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当时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事务最重要的研究咨询机构之一。全国许多机关、团体和个人经常写信,询问民族问题,了解民族政策和知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还将各地的有关信件转发给研究部,请有关同志予以答复。在50年代初全国范围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之前,研究部门曾多次派人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如、宋叔华等人于1953年赴甘肃、青海考察土、藏传佛教寺院。胡庆军参与了走访凉山彝族的工作;刘耀汉于1953年对哀牢山地区的民族进行了调查。除社会调查外,研究部门的学者还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著作,如简伯赞、吴恒等,他们阅读了大量资料,编纂了《历代各民族传记》,中华书局出版。石、孙成、刘耀汉、周汝成、杨等。编制了《中缅边境专题论文索引》,由研究部出版。此外,林、、宋树华、王辅仁等还出版了《西藏社会概况》,冯家声、程孙洛、穆等合编了《维吾尔史料汇编》。研究部的学者在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例如,林在1956年5月参加了苏联科学院召开的“全苏联民族学会议”。
5.最早招收民族学专业研究生
1956期间,研究部的一部分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其中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专业,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是新中国最早培养民族学研究生的单位。研究部门本身继续从事民族学和其他研究工作。65438-0957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学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前身)成立。研究院于6月23日正式成立,1958,其基本团队由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成员组成。
6.反右运动与文革中的研究部门
1957“反右”运动开始后,研究部受到很大冲击。研究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第一代学术带头人吴文藻、潘光旦、杨承志,第二代学者费孝通、李友益都被打成右派。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民族学”。特别是“文革”期间,研究部门几乎所有学者都经历了“五七干校”的“洗礼”,民族学的研究和教学都中断了,尤其是那些被打成右派的学者受到迫害,潘光旦先生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
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了编纂中国少数民族概况,编纂有关边疆和民族的研究资料,把在干校工作的研究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调回学校,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室。吴文藻、费孝通、、匡平章、负责编纂,宋树华、石、王辅仁、、陈凤仙、、黄淑萍负责编纂各民族概况。1974至65438+2月,以研究室名义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概况》(征求意见稿,第* * *卷12期),编辑出版内部刊物《民族问题摘译》(第13期)。
(B)民族研究所和民族研究系
1980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部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林先生任所长,开始招收第一届民族学专业本科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授予民族学、民族史硕士、博士学位,开始招收民族学、民族史、世界民族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开展学术交流,展示民族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自1981起,民族研究所陆续出版民族研究论文集,共七集(第七集更名为《民族、宗教、历史与文化》)。
1983年,在民族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系。林和王辅仁先生先后担任部门负责人。1985为适应国家创建民族博物馆的需要,民族学专业增设了民族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并招收该专业本科生。从65438到0986,民族学系与民族学研究所合并,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四级人才培养体系。1988期间,国家教委确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是当时中央民族大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3)民族学研究所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993年,经国家民委批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藏学系、博物馆、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部、岩画研究中心共同组建民族学研究所,于1994年正式挂牌。该研究所的领导和演变如下:
1994-1996
院长:宋淑华,
副校长:(常务)、安本(我校党委副书记)、杨。
党委书记:白振生
副书记:杨峰
1996-2000
院长:杨
副校长:昂本(我校党委副书记),金党总支书记:。
副书记:杨峰、吴晓燕
2000-2011年
(更名为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
院长:杨
副会长:金、陈昌平(2000-2002)、张海洋(2002-2004)。
职员:吴晓燕
副书记:刘明新
(鲍志明2004年任副总裁)
2011年-今天
迪安:丁洪
副总裁:苏发祥、戴成平
职员:刘明欣
副书记:胡华政
1997期间,人类学硕士、博士学位获得教育部批准,研究所开始招收本专业博士生。同年,我们开始在教育部网站上对全国高校的专业进行评估,民族学专业被评为全国高校第一,并一直保留至今。
2000年,民族学研究所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任院长,任党总支书记。同时成立社会学系,恢复社会学专业,2001开始招收本专业本科生。2005年,民族社会学博士点经教育部学位办批准,开始招收博士生。同时还有社会学一级硕士,社会工作本科专业。通过学科资源的整合,民族学、社会学、博物馆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实力。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设有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三个博士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博物馆学五个硕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