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历史和发展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是汉语,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它不仅是规范语言文字的实用工具,也是文化艺术——是积累和发展精神财富的知识。
“语文”课程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朝开始开办新式学校。当时的课程和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一科叫“语文”,还是古代汉语教的。
五四运动
五四爆发后,语文课受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挑战,于是小学改为“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色,全部是白话文、童谣、故事。
新文学作家
中学还在教语文,白话文的比例也明显增加。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均有入选。
“中国人”的概念
20世纪30年代末,叶圣陶和夏丏尊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试图编写新的语文教材。不幸的是,他们被迫停止,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语文”成为主菜。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汉语”合二为一,改名为“汉语”。这个建议被华北政府的教育当局采纳,然后推广到全国。从此,“汉语”成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甚至扩展到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