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先关心后享受的历史人物。

周恩来1

晚上坐车,隐姓埋名参观。

“纸上谈兵感觉很浅,不知道怎么做。”南宋诗人陆游的这首诗,讲的是深入实际,亲身实践,获得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了解民意,掌握真实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亲力亲为,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周恩来的故事“晚上坐公交车调查北京人乘车难”。

1954某日下午5点多,周恩来对书记何谦和警卫员赵行知说:“群众反映北京的公交车很挤,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我们坐公交车去了解一下情况。”说着,周恩来穿上大衣,带着秘书和警卫走出国务院北门,来到北京图书馆停下。

等一下,车来了,周恩来和其他人上了车,最后才上车。公共汽车非常拥挤,没有空座位。周恩来往里走了几步,手里拿着戒指,站在车中央。车启动了,人在人群中无法东张西望。走了几分钟后,站在周恩来对面的一名乘客喊道:“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刻活跃起来,乘客有的站起来坐下,有的挤到中间,有的伸手。随行的秘书和警卫看到这一幕,都很紧张。他们忙着向周恩来靠拢,生怕他被挤下来。周恩来挥挥手,对大家说:“请坐!请坐下!不要挤!不要挤!别动。”

乘客们请周恩来坐下,但他拒绝了。一位乘客凑过来,拉着他的手说:“总理,您这么忙,为什么坐公交车来?”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也要体验你的生活吗?”接着,周恩来开始与乘客们交谈。问他们都是哪个单位的。你住在哪里?每天通勤需要多长时间?有的乘客光顾着和周恩来说话,忘了下车,坐过站;有些乘客挤不到周恩来前面,总是不甘心。新乘客向他打招呼,下车的乘客向他道别。随行的战友劝他:“公交车上就是这样。我们赶紧回去吧。”周恩来拒绝了,下了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做了一个大转弯。

回来后,周恩来将和交通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并制定解决公交拥堵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有条件的要用手推车运送工人上下班。”由于周恩来的努力,北京的公交拥堵问题已经得到缓解。

2.鲁迅

鲁迅[1881九月二十五日~ 1936 10十月19],中国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育才原名周树人,出生于浙江绍兴。出生在一个破败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到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赴日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改变民族精神。1905-1907参加革命派活动,发表《摩罗诗论》、《文化偏见论》等论文。在此期间,我奉母亲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国结婚。1909年与哥哥周作人合译《外国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和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员,在北京大学和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从1918到1926,先后创作出版小说、流浪、随笔、坟墓、随笔、诗歌、野草、随笔、热风、华盖、华盖的延续。其中,发表于192112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开始和他的学生许广平一起生活。1929,儿子周海婴出生了。1930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左翼作家同盟、中国民权保护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到1936,创作了《历史小说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被收录在《姬友》、《三弦》、《二心》、《南强北动员》、《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等。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全国新报副刊[B]、芒源、语丝、奔跑、萌芽、翻译等文学期刊主编;对青年作者的热情关怀和积极培养;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引进国内外名画和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献,编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文学史大纲》,整理《姬》,编著《会稽县旧书杂记》、勾古小说、唐宋传奇、旧小说笔记等等。1936 10 6月19在上海死于肺结核。数万上海市民自发举行公祭和葬礼,安葬在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安葬在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词。《鲁迅全集》(20卷)1938出版。新中国成立后,鲁迅作品的译著已编成《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著》(十卷)、《鲁迅日记》(两卷)、《鲁迅家书》,鲁迅主编的各种古籍也已再版。1981年,《鲁迅全集》(16卷)出版。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相继建立了鲁迅博物馆和纪念馆。鲁迅的几十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被改编成电影。

3.范仲淹

范仲淹,宋代名臣,989年生于江苏吴县。其生母、生父早亡,继母谢生活无望,遂改嫁青阳县常山朱。当时还在襁褓中的范仲淹,也是和继母一起在朱家尖长大的。不久,朱病死,范仲淹由继母抚养。尽管生活贫困,他仍坚持努力学习。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与滕同时入进士。不久,滕应邀到青阳长山和九华山游玩。从此,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李青三年(1043),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宰相助理。这一年九月,他制定了十项诏书,即“公开”、“剿运”、“精贡”、“选官”、“均公地”、“厚桑农”、“修武备”、“减徭役”、“秦恩信”,然而,他的所谓“新政”却因为贵族官僚的抨击和反对,前后仅一年就宣告失败。李青四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傅玄使,次年初被革职。腾考上进士后,也在京官做了多年。后来,在仁宗李青四年,他被诬贬到越州(岳阳县)周知。1046年,滕重修了初唐时期修建的岳阳楼,并对其进行了扩建,将唐宋时期吟咏岳阳楼的诗词刻在石头上,镶嵌在楼墙上。范仲淹9月15写了一篇作文来纪念。虽然当时他们或被降职,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指出了他更高的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在这种思想境界中,《岳阳楼记》成为一代名作。

范仲淹在池州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建德县志》第九卷中有一首《尧庙》诗:“千古如日,雄伟有功。俞终于把水弄平了,舜把它抬到烟雾缭绕的风中。江海之外,干坤居高临下。村里人不知此事,小顾感恩过年。”建德县历史悠久,是尧舜故里。姚庙位于镇县城北10公里处的历山。相传,舜帝曾在此山耕田,帝尧曾远游千里。因此,历山及县内许多地方都以“尧舜”命名。范仲淹游山唱尧庙。或许是他罢官后游历至此,又或许是他做学问写的。没有考证。《尧庙》这首诗是歌颂尧舜的功勋。

范仲淹死于1052年。他死的时候叫郑文,死前写的是范文正·公基。因其与池州的不解之缘,后人十分推崇。清代,范文正公祠建在范仲淹年轻时居住的长山(今青阳木镇龙山村)上。“有十间过梁的房子,一间供画像的房间,一间享受庄严祭祀的大厅,一间供朝拜者的门廊”(《丁淼:范文正公祠的故事》)。由此可见范氏宗祠的规模之大。可惜战后,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