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的四个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地关系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我来告诉你人地关系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详情01在对古代人地关系的认识上,中国有以天命论为基础的超自然论和不可知论,也有以“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为代表的关于人地关系的朴素思想。在西方,不仅有厄拉多塞等人将地球视为人类故乡的观点,还有上帝干预、上帝主宰一切的观点。在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出现后,J. Botan和孟德斯鸠等学者开始提出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观点。随着18至19世纪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现代地理学在内,人地关系理论逐渐系统化,成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
现代地理学的创始人a·冯·洪堡特和c·里特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洪堡认为,人是地球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区域组合。里特把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对人类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所有自然现象和形态与人类的关系。这些思想对环境决定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f·拉策详细论述了地球表面的居民分布、人类迁徙和民族特征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并将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引入人文地理学,认为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地理环境的性质。后来这一思想被E.C .森普尔、E .亨廷顿等学者片面夸大,进一步发展为环境决定论,有人称之为“决定论”或“必然性”。
20世纪初,以法国的p·维达尔-勃兰特为代表的法国地理学派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许多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完全是由各种人类条件决定的。他认为自然对人类来说不是必须的,只是提供机会或障碍,人类才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会的主人。这种观点被称为可能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他的学生j·布鲁纳进一步发展了人地关系思想,提出了人地关系认识中的“心理因素”,为行为地理学和归纳地理学提供了认知来源。1952年,英国地理学家O.H.K .对环境决定论和可能性理论进行了折中,提出了可能性理论的观点。20世纪上半叶,欧美地理学家也出现了适应论、生态调节论、文化景观论等一些观点,从不同角度研究人地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地理学的定量化发展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人文地理学研究深入到人地关系的微观领域,对人地关系的统一性进行了全面研究,人地关系理论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文化景观理论和生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系统理论强调地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于人地关系的各种理论的发展就是这一认识过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