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国抢走的襄阳,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很重要吗?

汉末至魏晋的三国大起大落时期,军阀混战。战场上不断展示各种战略战术,比如水攻、火攻、象兵等。,但无论如何,在以陆骑为主,使用冷兵器的三国战争时代,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是非常突出的。

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一系列战役,凸显了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巨大影响。统兵将领的运筹帷幄和决策,以及山川地理情况,都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三国战争史上,荆襄地区一直是三方必争之地,重镇襄阳更是上演了数轮南北之战。襄阳之所以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热点,与魏、蜀、吴的地理位置和战略策略密切相关。

襄阳在三国时期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其战略地理位置,是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周围地形特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利于防御不利的风暴,而且襄阳周围的自然环境极其适合开垦,物产丰富。

同时也离不开蜀国诸葛亮三分天下,吴国周瑜立足江陵,益州占领襄阳,北伐曹魏的基本策略。素有天下咽喉之称的襄阳,成为三国时期人杰地灵、群星璀璨的核心。可以说三国起于襄阳,襄阳因三国而得名。

1.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占领荆州和扬州,将泾阳设为两大战区。士兵获得食物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和苏湖平原。

荆州是其北伐中原的大本营,有水陆两条进攻路线。陆路是从江陵北上,经当阳、荆门、翼城等地到襄阳,襄阳涉水入汉水后经过樊城,再经湘邓走廊进入南阳盆地,在那里可以分兵进攻关中平原、洛阳平原、华北平原和中原其他地区。

也可以从襄阳出发,沿滚滚河线向东,经今枣阳,经桐柏山与大红山之间的谷道,到达随州,经涞水南下,从安陆、云梦进入江汉平原东部,最后到达长江口。

水路以汉水为主航道,从荆州乘船出发,从绵口沿汉水而上,经石城、翼城至襄阳。由于襄阳地处湍急河、白河、唐河等几条溪流汇合流入汉水的地方,吴军可以继续西进,攻打汉中盆地。

也可以从这里拐进三河口,然后向北穿过白河,直走皖南。

襄阳位于多条水旱道路的交汇处,是连接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的交通枢纽。在魏蜀吴极其特殊的地理边界上,襄阳成为连接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枢纽。

这也产生了极高的军事价值。司马懿曾说:“襄阳水陆要冲,防匪至关重要,不可弃之。”李导也认为襄阳北面与宛城、洛阳相连,从此发兵大败中原中心。

所以襄阳就成了南方军队北上进入中原的主要门户。可以说,占领襄阳地区不仅可以多方向用兵,还可以切断敌人水陆行军的要道,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2.襄阳城依山傍水,位于汉水南岸,与樊城隔江相望,面对汉水,背靠仙山,东北可远眺桐柏山,东南可观赏大红山。武当山残存矿脉存在西北,京山横贯西南。“山环山绕,水贯其间”,四面构成屏障,有利于防御,但不便于汽车和军队的围攻行动。

襄阳城因其周边地形和水文条件有利于军事防御,被兵家区别对待。

“可以向西北推进,但撤退足以巩固东南。”襄阳正好在汉水河谷通道的北入口,地势险要。利用临城汉水及周边山区,可以严密封锁敌人的路线。

历史上,襄樊守军曾多次凭借城内固若金汤的山水,打败强大敌人的侵略军。比如219年,关羽行军到襄阳,曹仁出不去。关羽回李未果,孙武在后方攻打荆州。自魏晋占领襄阳后,孙吴和蜀汉都陷入了非常被动的战略局面。

从三国南北割据的形势来看,孙吴、占据杨、荆、易,荆州居中,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平原辽阔,难以防守。

襄阳位于平原北部,三面环山,远眺汉水。它的地形自然构成了对北方的屏障。“襄阳若失,江陵将危。”一旦失守,南方危在旦夕。

如果襄阳在南方势力的控制之下,南方势力将处于一个易攻易守的位置。可以挺进南阳刺探中原,退守襄阳御敌。但如果被北方势力控制,江汉平原大开,将严重威胁连接吴、蜀的长江水道,不利于南方政权的稳定。

宋代杜范称襄阳为国之西大门,亦称天下咽喉。"若贼盗其门户,扼住其咽喉,吴、蜀必断矣."

所以汉末战争时,刘表采纳了蒯越的建议:“南有江陵,北有襄阳,荆州八郡可传。”管理襄阳的军队,观察变化,稳定地方统治。

周瑜赤壁之战后,建议孙权兵离开江陵,夺取四川、汉中,然后全力以赴向襄阳挺进,使之成为北方进攻曹操的前线基地。可惜周瑜英年早逝,没能实现这个战略构想。

3.土窝和水丰襄阳的农业发展,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农业种植,可以为驻军提供充足的粮食。这是襄阳在历史上长期被视为军事枢纽的重要因素。

襄阳市周边耕地较多,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特别是日照充足,可以满足双季稻的要求。

周边水网密布,汉水及其支流堵河、官渡河、滚河等呈树枝状水系分布,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灌溉事业的发展,当地修建了柳门堰、木渠、龙渠等多项水利工程。"在襄阳周围,到处都是良田和野桑园."

历史上有很多成功人士在当地驻军开荒。西晋时,杨虎离开襄阳镇。“开垦荒地花了十年时间...直到赛季结束。.....襄阳是灭吴的基础”,西晋从襄阳灭吴。

4.汉末金初战争时期襄阳互相争斗,襄阳是南北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朝廷跨荆、豫,统南北。自三国以来,这里就是天下最重要的地方。”

自20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聪投降后,曹操兵不血刃占领襄阳,在南阳大败刘备,并扬言与孙权“猎于吴”。孙、刘与赤壁结盟,打败曹操,退守襄樊。

后来曹魏统治者把襄阳定为南方重镇,把它作为南方的战略基地。即使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也竭力保住襄阳完好,成为曹魏阻北攻南的基地。到了魏明帝,“南守襄阳”完全成了曹魏战略的基本国策。

在40多年的时间里,吴、蜀策划发动了八次进攻襄樊的战役。其中关219出襄阳。关羽虽然淹了七军,却逃出了禁令,斩了庞德,把曹仁围在樊城,把路畅围在襄阳。

但在久攻不下襄阳时,遭到孙权和吕蒙的伏击,失去了荆州,关羽战死沙场,使蜀汉的“过景宜”战略彻底破产。

在曹无的共同努力下,蜀汉打败了襄阳。这次失败引发了刘备对吴的进攻。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以惨淡收场,吴胜打败了蜀。在三国角力的大舞台上,襄阳之败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起点和标志。

从此天下正式进入三足鼎立的局面,蜀军彻底撤出荆州。后来有零星反击。比如227年,魏国联系孟达、诸葛亮联合攻打曹魏,司马懿却派兵定居南阳,蜀军无疾而终。

后来孙吴被困在东南,又因为曹魏在襄阳的军队威胁,始终处于战略被动的局面。不甘于被困住,孙吴数次出兵襄阳,与曹魏数次交战,但均以失败告终。

荆襄之争,孙吴攻不下襄阳,曹魏无条件大规模出兵南下,于是双方在江汉对峙了很久。直到曹丕取代汉朝,曹魏逐渐强大,开始压迫孙吴防线,先后将荆州军政中心移至新野、襄阳。从此,东吴日渐衰弱。

司马灭蜀后,以魏代晋,西晋与孙吴在襄樊展开新一轮的军事斗争。在灭吴之战中,西晋也是以襄阳为据点向南推进。

279年,西晋派20万大军伐吴,大都督贾充派驻守襄阳,监视战局。西晋兵分六路,其中杜聿从襄阳发兵,一路顺流而下,攻占江陵,最终实现了北统一南,三族回晋的统一格局。

5.总结襄阳地处南北交通的地理枢纽,依山傍水,利于防御,屯垦条件极佳。因此一直为兵家所重视,成为南北各方争夺和激烈角逐的热点。襄阳优越的战略地位在汉末三国时期进一步凸显。

刘表管理襄阳,奠定天下三分之一的基础;曹魏攻取襄阳,开门入江汉,南下东吴。关羽打败襄阳,为了希望天下化为泡影而“渡荆而得利”;孙武没有得到襄阳,被困东南,最终战死已成定局。

襄阳是三足鼎立的战略支撑点,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惊心动魄的历史剧,展现了襄阳在三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开启了襄阳历史最壮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