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意义?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挖掘于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卓君),南至杭州(余杭)。穿越京津冀、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它已经被挖掘了2500多年。由此可见,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年龄最大的人工河流。

京杭大运河自开通以来,对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特别是对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沿线城镇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所以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闻名于世。

京杭大运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活的、流动的人类遗产。大运河起源于春秋,形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主要水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里,京杭大运河展现了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古代水利和航运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孕育了一系列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名镇。就像这样,京杭大运河为中华文明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庞大信息。

从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演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运河

1期是运河的萌芽期。春秋十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挖了一条沟,连接长江和淮河。战国时期,古代劳动人民先后挖了一条大沟(自河南省原阳县,由北向南,注入郑州市以东的普天则)和一个缺口,从而把江河、淮河、河流、经济联系起来。

二期运河

第二阶段主要指隋代的渠系。以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淮交通。并改造了韩沟和江南运河。三年,永济运河再次开凿,通向北方的卓君。二期开凿的运河,与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运河一起,形成了多支渠系。

三期运河

三期主要指元明清时期开凿的渠系。元代有两个重点:一是山东泗水至渭河河段;一是从大都到通州的路段。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元世祖)(公元1281),济州河开通,从任城(集宁市)到程序安山(东平县)全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从鞍山南开运河,从寿章西北到临清,到达长125km的河道。元朝二十九年(1292)开河,将北京西昌的平竹水引入大都城,向东至通州汇入白河,全长25公里。到了元三十年(1293),整条大运河都可以通航,水车可以从杭州直达大都市,就形成了今天京杭运河的前身。

京杭运河从北到南,主要流经北京、天津两个城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个省份,从而连接起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到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河湖交错,良田千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粮棉油蚕桑麻主产区。人口密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近代以来,京津、津浦、沪宁、沪杭铁路公路网相继建成,与运河紧密相连。此外,沿线各地工业异军突起,城镇密集,成为中国精华汇聚之地。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通道。是中国继长江之后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可见京杭大运河在交通运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京杭运河是一条重要的水路,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航运兴起,随着津浦铁路的开通,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降低。黄河移民后,山东境内河段水资源短缺,淤积较浅,南北通航被切断,淤积到地面。江苏境内水量大、通航条件好的一段,只能在小木航行。从此京杭运河荒废萧条,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

新中国解放后,京杭运河部分河段拓宽加深,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季节性通航里程达到1100公里以上。江苏省郫县以南660公里的水路,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此外,古老的京杭运河将在未来被改造成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