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阅历届诺贝尔化学奖或医学奖得主,并举出一位谈谈他的履历或事迹,指出他是如何成功的。

首先,让我给你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1901年,J.H .范德霍夫(荷兰人)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1902 E.H. Fisher(德国)合成糖类和嘌呤诱导剂。

1903 S.A .阿雷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 W .拉姆齐(英国)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冯·拜尔(德国)

从事有机染料和氢化芳香化合物的研究。

1906 H. Movasan(法国)从事氟的研究。

1907 E. Bischner(德国)从事酶及酶化学和生物学研究。

1908 E .卢瑟福(英国)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嬗变理论。

1909 W. ostwald(德国)从事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 O. wallach(德语)

脂环族化合物的创始人

1911年m .居里(法国)发现了镭和钋。

1912 V格林尼亚(法国)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镁试剂。

p·萨巴蒂(法国)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备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A·韦尔纳(瑞士)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准确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 R. Wilstedt(德国)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未获奖。

f .哈伯(德国)发明固氮。

1919没有奖。

1920 W.H .能斯特(德国)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研究。

1921年f·索迪(英国)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 F.W .阿斯顿(英国)在非放射性元素中发现同位素,并研制出质谱仪。

1923 F. fritz pregl(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方法。

1924没有中奖

1925席格蒙迪(德国)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建立了胶体化学。

1926 T. Svedbergh(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体系的研究。

1927 H.O .维兰德(德语)

研究并确定了胆酸及其它类似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A。Windaus(德国)发展了一个甾醇家族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 A .哈登(英文)和冯·阿希勒-舍平(瑞典)阐述了糖发酵的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 H. Fischer(德国)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和结构的研究。

1931年c .博施(德国)和f .贝吉乌斯(德国)发明并发展了高压化学法。

1932 I朗缪尔(美国)创立表面化学。

1933没中。

重氢是由H.C .尤里(美国)在1934年发现的。

1935年,J.F.J .居里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造放射性元素。

1936 P.J.W .德拜(美国)提出了分子磁耦合极矩的概念,并用X射线衍射阐明了分子结构。

1937 W.N .霍沃斯(英国)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Carrey(瑞士)从事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研究。

1938 R. Kuhn(德国)从事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 A. Butenant(德国)从事性激素研究。

长度Ruzika(瑞士)从事萜类化合物和聚亚甲基的结构研究。

1940 —1942未获奖。

1943 G .赫维西(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的过程。

1944 O .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的反应。

1945 A.I .威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新鲜饲料储存和维护的方法。

1946 J.B. sumner(美国)首次分离纯化该酶。

J.H. northrop和W.M. Stanley(美国)分离纯化了酶和病毒蛋白。

1947 R. Robinson(英国)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 A.W.K. Tiselius(瑞典人)发现了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 W.F .乔克(美国)

他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研究对象是超温时的物理反应。

1950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的发现和应用。

超铀元素是由G.T .西伯格和E.M .麦克米伦(美国人)在1951年发现的。

1952 A.J.P .马丁和R.L.M .辛格(英国)发展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 H .施陶丁格(德国)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 L.C .鲍林(美国)阐述了化学结合的本质,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诉维格诺德(美国)

含硫生物物质(特别是催产素和加压素)被测定和合成。

1956欣舍伍德(英国)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了气相反应(特别是支链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

1957 A.R .托德(英国)从事核酸酶和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 F .桑格(英国)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了极一般科学理论,发现了“极通俗科学”

1960年,W.F. Leech(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测年法”。

1961年m .卡尔文(美国)

提出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

1962 M.F .佩鲁特和J.C .陈德鲁(英国)

确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 K .齐格勒(德国)和g .纳塔(意大利)

发现了使用新催化剂的聚合方法,并进行了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

1964霍(英国)

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伍德沃德(美国)

因为他对有机合成的贡献

马立肯(美国)

用量子力学建立了化学结构的分子轨道理论,阐述了分子的价键和电子结构的本质。

1967 R.G.W .诺里协会,G .波特(英国)

米(meter的缩写))伊根语(德语)

发明了测量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 L .翁萨格(美国)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 O .哈塞尔(挪威)和K . H.R R .巴顿(英国)

有助于立体化学理论的发展

1970 L.F .勒勒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g .赫尔茨贝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研究。

1972 C B anfinsen(美国)确认了核糖核酸酶的活性位置。

1973 E.O. Fischer(德国)和G.Wilkinson(英国)从事多层结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 P.J. Flory(美国)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

1975 J.W .考恩福斯(澳大利亚)研究了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动词 (verb的缩写)Prelogue(瑞士)从事有机分子和有机分子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 W.N. lipscomb(美国)从事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我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热力学,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1978 P.D. Mitchell(英国)从事生物膜上能量转化的研究。

H C·布朗(美国)和G·维蒂希(德国)开发了一种新的有机合成方法。

1980 P. Berg(美国)从事核酸的生化研究。

吉尔伯特(美国人)和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序列。

1981年,福井健一(日本人)和r .霍夫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序列。

1982 A. Kruger(英国)发展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方法,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三维结构的研究。

1983 H. Taub(美)阐述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反应机理。

1984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开发了一种非常简单的肽合成方法。

1985年,J . Karl和H A hauptmann(美国人)发展了一种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方法。

1986 D.R. Hirsch、李远哲(来自中国台湾省)和J.C. Pogliani(加拿大)研究了化学反应系统的势能面运动动力学。

1987 C.J .彼得森,D.J .克拉默(美国)

法国人莱恩合成冠醚

1988 J Dyson Hoff、R Huber和H Michel(德国)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 S. altman和T. R. Cech(美国)发现RNA本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 E.J. Corey(美国)创立了有机合成的独特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R.R. Ernst(瑞士人)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 R.A. Marcus(美国)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做出了贡献。

1993 K B Muhlis(美国人)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

M Smith(加拿大)开创了“基于寡核苷酸的定点诱变”方法

1994 G.A .欧拉(美国)在油气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1995 P .克鲁岑(德国),M·莫利纳,F.S .罗兰(美国)

阐述了影响臭氧层的化学机制,证明了人工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1996 R.F .科尔(美),H.W .克洛索(英),R.E .斯莫利(美)。

发现了碳元素的一种新形式——富勒球(也叫布基球)C60。

1997年,P.B. Boyer(美国)、J.E. Walker(英国)和J.C. Sko(丹麦)发现了人体细胞中负责储存和转移能量的离子转运酶。

1998 W. Cohen(奥地利)J. Pope(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 Ahmed Xavier(埃及裔美国人)应用飞秒光谱学研究化学反应的过渡态。

2000年,黑格(美国)、麦克迪尔米德(美国)和白川英树(日本)为导电塑料的发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威廉·诺尔斯(美国)和野依良治(日本)在2001。

在手性催化氢化领域的成就Barry Sharples(美国)在手性催化氧化领域取得了成就。

2002年,John B. Finn(美国)和Kenichi Tanaka(日本)在生物聚合物的大规模光谱分析中开发了软解吸电离方法。

Kurt-Utry(瑞士)通过核电磁振动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聚合物的三维结构。

2003年,Agri(美国)和McNun(美国)研究了细胞膜。

2004年,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owen ross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这是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制。

2005年美国伊夫·肖万、罗伯特·格拉布斯和理查德·施罗克有机化学中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在美国罗杰·科恩伯格举办的“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讨会。

2007年gerhard ertl的表面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