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历史价值和魅力的汤阴跑帘
跑帘,也叫帘舞,有很多传说。相传武王伐灭赵公明,小芸、琼箫、碧箫立誓为兄报仇,在汤阴支寨附近四十五里广润皮练兵马,布下黄河阵。虽然他们复仇失败,战死沙场,但他们的英雄壮举感动了阵亡将士和当地百姓,于是他们纷纷举起当地盛产的芦苇,列队操练黄河阵、八字阵、忠字阵、孝字阵、义字阵等阵法,在村里修建了“三下宫”(史称三老奶庙),纪念三姐妹。每年农历二月初十的庙会上,他们都会用运行的窗帘祭祀他们的神。据说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娶了魏女为妾。魏女聪明善良,随军作战,在侍奉李世民之前,深受桓公喜爱。她爱兵爱将如手足,深受士兵爱戴。后来她积劳成疾,死在汤阴西龙华村。悲痛欲绝的士兵敲锣打鼓,搅动衣服,用盔甲制作横幅,招魂并发誓要纪念韦女。巨大宏伟的兵营。久而久之,演变成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既增强了军威和士气,又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始于商朝或春秋时期,成型于秦汉,盛行于宋元明清及民国初年,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渊源
帘舞由古代战争演变而来,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说跑帘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兵为纪念齐桓公心爱的公主和长女而举行的仪式活动。这种皇家仪式活动随后演变成一种模仿士兵队形的娱乐活动,后来又发展成为村民祈求上帝和祭拜寺庙、庆祝节日的广泛娱乐活动。
与其他舞蹈相比,巍子舞有自己独特的舞步、队形、道具、音乐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堪称中原一绝。汤阴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许多精彩的民间艺术。跑帘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活跃在豫北地区。
履行形式
荀子舞具有古代战争和民间祭祀活动的双重特征。荀子舞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团舞和方块舞。近200名舞者根据易经八卦阵不断变换100多个阵形,气势磅礴。每次跳舞时,帘手在鼓上屈膝,蹲下小步跑,有节奏地来回奔跑。每走一步,窗帘上的缎带铃铛就会震动,发出声音。
文化现状
跑幕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舞前“龙头”开道,舞后“凤尾”收尾,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舞”、“龙凤呈祥”不谋而合。从2000年开始,河南省汤阴县加强了对梆子舞的保护。据悉,荀子舞于2008年2月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润围子仅存于汤阴县古贤乡和白英乡。在农历正月十五和十六,以及农闲时,当地人会自制舞蹈演员来表演舞蹈。
据当地人介绍,古贤村的表演者大多是老人,年龄最小的都是四十多岁。表演者主要是当地村民,或者靠种地养家糊口。他们在淡季表演巍子舞,现在年轻人很少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