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末留学回国的94名幼童命运如何?
谁提议他们应该出国?你为什么选择他们?这些美国的小孩子都经历了什么?后来你实现了什么?——纪录片《少年儿童》的最后一部分
120个公子中,只有94个返回(具体原因可以看前面部分,点击头像,可以在首页看到)。回来后,所有的孩子都在李鸿章的严格监管下,百分之七十被分配到北洋。提到北洋,人们自然会想到清末民初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词汇,如北洋水师、北洋政府、北洋军阀(甚至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可见北洋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看来十年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些孩子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时中国政坛分为两股势力,洋务派和守旧派。李鸿章也面对过很多强大的敌人。这些人总是在给皇帝的奏章中通过一些“谬论”来弹劾开明的学校。也许在我们现在听来是对事实的歪曲,但对于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在研究孔孟,考八股的帝国来说,这些理论总是一针见血,直击当权派的心脏。
据孩子们回忆,他们认为李鸿章很杰出,就像美国的加菲尔德总统,管理着大清国的各个重要部门,眼光非常独到。
在幼童赴美留学的十年间,在李鸿章的协调和组织下,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些开明的事业急需一批人才来供给后方,而这些拥有西方先进科技理论的孩子,就像是注入这个看似拯救帝国的工程中的新鲜血液。
古代大清帝国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她在前进中摸索犹豫,在得失中争执争执。她试图创新进取,却被固有的道德观念所束缚。她的忠臣们用他们的血肉为她流血牺牲,最终她也无法阻止来自地球另一端的外国船。
1881年,分配到福州船政学校的16名留美子女中,耶鲁大学5名,麻省理工学院5名,萨勒尔理工学院2名。因为这些孩子天资聪颖,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一年内完成了五年学制,顺利毕业。包括薛有福在内的五名学生被分配到福建海军旗舰吴恙作为见习军官。
当时大部分战争都是在水上进行的,所以军舰起到了关键作用。经过五六年的争论,清政府终于同意向英国购买“朝勇”号和“杨威”号两艘巡洋舰。与此同时,两艘铁甲船定远号和镇远号正在德国制造。
定远,镇远还没回来,中法战争就开始了。中国11木质战船与八艘法国装甲战船交战。由于地理优势,如果先发制人,很可能会赢,但当时的清政府是活的,只想谈和。
最后战争因为法国先发制人而结束,清朝的战舰只能等着打。船上大部分是刚从船政学院毕业的学生和在美国留学的幼童。半个小时后,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四个留美孩子还没来得及用在异国他乡辛辛苦苦学来的知识报效祖国,就死在了这里。尚未结果的花枯萎了。他们真的像当时报纸上说的那样无耻爱国吗?
他们是东方棒球队的邝永忠,麻省理工学院的杨,和,他们中的两个应该在那一年毕业。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当年留在美国的谭耀勋根据他和容闳的协议,必须为中国服务。他计划在中国驻纽约大使馆工作,但不幸死于肺病,葬在美国寄养家庭的墓地。他的父母和亲戚甚至不在档案中。他11岁来到美国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此时的大清帝国还没有意识到,一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危机已经悄然萌芽。
日本,一个一直以向其他国家学习然后超越他们为荣的民族,正在飞速发展,日益强大。在查阅中国少年儿童档案时,发现了大量日本儿童在西方列强留学和学习的记录,其中也包括女孩。
西方列强之旅让日本认识到国家的强大在于教育。一个模仿欧洲的教育体系开始由国家出资建立。短短十几年,不分性别,日本的入学率达到了95%。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成年后分批进入军队、工厂、公司、政府。他们就像瀑布上的水,源源不断地流下来,为日本的迅速崛起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此时,由于屡战屡败,清政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海防建设中。188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装备西方、人才西方的北洋海军正式成立。
同时也促进了采矿业和铁路业的发展。洋务运动的进步离不开这些留美幼童,他们往往工作在这些项目的最前沿。
这种虚幻的繁荣让大清帝国再次沉沦。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因经费不足暂停海防建设。但此时中国从德国返回的两艘铁甲船虽远,但镇远却让日本人感到危机四伏。他们开始用公债、降薪等措施发展海防。
1891年后,中国海防发展停止。曾经被外媒称为世界前十的海军,就像一个自大的英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别人的进步,更像一件美丽珍贵的瓷器,稍加努力就支离破碎。
1894年,广东海军舰奉命北上,舰长为留美幼童(左),就读于黎刹理工学院,宋(右),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这么优秀的设备和顶尖的人才,他们在北方干什么?本来是给皇帝和皇太后送荔枝等贡品,这艘船就成了杜牧口中的“骑马红尘”。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两个亚洲古国为了壮大自己,纷纷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战斗中有十几名指挥官在国外学习过(中国和日本)。谁学得更透彻,谁只是肤浅?战争的胜败告诉了我们答案。
通过后来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出这场战役的残酷和惨烈。邓世昌、陈锦魁(幼童)、丁、刘、林太曾、黄祖廉(幼童)、沈寿昌(幼童)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志士为国捐躯。
《马关条约》让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开始走向灭亡,也为中朝人民埋下了陷入水深火热的种子。
但李鸿章在签订了更加苛刻的《辛丑条约》后,吐血而亡。这位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还是没能保护好自己的终身帝国,这也结束了他传奇而充满争议的一生。
李鸿章有一部分希望的留美幼童,和这个腐朽的帝国一起陪葬,但另一部分呢?他们能像当时那样拯救这个濒临灭亡的民族吗?
甲午中日战争后,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他们开始自发改革,于是这些象征着新技术的留美幼童又一次被清政府推到了政治的浪尖。
李鸿章临终嘱曰:“环顾室内,无一人如袁世凯。”努力保护袁世凯这个接班人。
袁世凯上台后,发动身边一批留美幼童,开始展示他的天津新政宏图。执政了一段时间的袁世凯,终于让这些在异国苦读,只为救国救民的幼童,登上了中国政治的核心,而此时他们已经过了三十岁。
废除科举,设立大学学堂,留学再次兴起,成为一股浪潮,开始被世人接受。那时候只要家里宽裕,就会考虑让孩子出国接受教育。
这群在国外认识的,忠于自己国家的外交大臣,让世界看到了大清帝国最美的夕阳,然后是国内的政变,辛亥革命,袁世凯重新掌权,五四运动。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群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留美幼童已经六十多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不计较得失,留学的时光仿佛恍如隔世,不再被世人提及。
动荡的时代,总会成就一批人,也总会牺牲一批人,成就非凡的传奇。那个时候出生的每个人都是历史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纪录片《年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