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容易记住历史的内容?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历史色变”。事实上,我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没有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成功意味着努力+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更加愉快。

一、历史课堂学习的“四个习惯”:预习——笔记——思考——复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好习惯有多重要。学习上更是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个好习惯:不预习不上课,不要笔墨,不看书不思考,不提问不复习不写作业。要养成预习、记笔记、思考、复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和难点,才能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效率地学习。预习中遇到的疑点可以标记出来,以便课堂上重点突破。预习时,也要排除阅读中的障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做笔记,阅读时圈出记号,便于系统掌握,能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文笔。多点笔墨也能提高记忆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想一想,想一想,神鬼都会明白的。”可见勤于思考是多么重要。历史学习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否则“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在复习的基础上,再做一遍作业。很多同学等作业,再去翻书,不仅效率低,而且知识碎片化。

当然,这四个习惯对任何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实用的,但对历史的学习尤为重要。好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好好培养,习惯自然,历史学习就容易了。历史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必须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经常把课本放在一边记笔记,课本放在一边看材料;就算你看书,也只看大字主文,别的什么都不看。用这种方法很难学好历史。历史阅读要全面细致,提高阅读能力不仅要快速浏览,更要注重解读。我必须带着问题学习。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历史,甚至通过学语文来学历史。

(1).课前看《解释》,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编写高中教材,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更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了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的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文本列表,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文本按章系排列,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反映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阅读目录往往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这本书的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以专题的形式编写,阅读目录可以让你对专题有一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介绍,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绪论主要介绍国内外背景和主要线索。引言是高度概括和浓缩的语言。阅读导言也便于从宏观角度理解本章或内容,明确本章重大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经常阅读引言,也可以提高历史概括的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这里到那里。”

(4)阅读历史文本,巩固历史知识。

每节课文1200-1300字,显然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重点和课题,要高度重视。每一节都有相应的副标题。读课文要围绕题目和副标题,了解历史原因、过程和影响,注意每一节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时,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在阅读文本时,要注意理论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课文的阅读要带着问题去学习。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节,我们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课文中找到。

(5)阅读小字和笔记,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也有每课时1000字左右,最容易被学生忽略。小字是对文字的解释、补充、展开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有些小字是比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提高我们高中生的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比如《中国近代史》第9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有些笔记,除了为写作扫清障碍,还介绍了一些学术观点,不妨一读,启发拓展思路。更重要的是,小字、笔记、文字生动,引人入胜,能激发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资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课阅读1-2材料,既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又能提高认知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比如,在关于洋务运动的章节中引用曾国藩的一句话,“可以抑发捻,可以勤政远瞻。”我们知道他做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但“勤政高瞻远瞩”只是一种掩饰。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消除文本障碍,还要结合文本了解材料的背景,还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统治历史,但还是“左图右史”,所以研究历史要结合地图。文字本身有地图,还有单独的历史图集。看历史书的时候,可以对照地图。比如有的地图是战争态势图,反映战争的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画,了解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形成立体完整的空间概念。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题增加了考察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历史最忽略看图,要特别注意。

(8)阅读历史图片和表格,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课有4-6张图片,课前大概有20张彩图,还有一些表格。这些图片包括历史人物绘画、遗址地图和历史场景。多看图可以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让新学的历史知识更加直观、立体、丰富。这些画中有许多是精美的艺术品,能给我们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梳理历史线索。

课后重大事件年表要反复看,每章重大事件的年代一定要记住。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日期,要探索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到位。历史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部曲:理解(准确)-理解(深刻)-领悟(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的三部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高效、系统、有趣的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部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即了解史实,梳理历史线索,总结阶段性特征。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运动过程,是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要活动。所以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要素都要搞清楚,比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过程、结果。“懂”的第一要求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清晰的时空观念。首先是“全”,即各方面都完全掌握。全面的把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善于总结梳理,做到“去粗取精”。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份,战争的双方,战争的路线和阶段,重要的抵抗斗争,主要人物等等。“理解”的基础是记忆,所以要提高记忆力,探索记忆方法。

“了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明确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学习历史时精读、细读、重点阅读;善于综合阅读,如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甚至笔记。学习时要讨论、探究、思考、查阅资料、整理笔记、与学生合作、与师生交流。如鸦片战争,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等一下。

形成“观点”是历史学习的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示,善于通过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获取历史知识,用正确的观点科学地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意见》的要求是“新”,即必须创新,不可能跟风。我们应该感受历史,从中获得人生智慧,学以致用。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从战争的成败中获得感悟和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理解-领悟-顿悟”这三个步骤是连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是不可或缺的,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该属于“理解”这一步。“理解”是历史学习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形成“意见”是历史学习的目的,要求高。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加强理论学习。“顿悟”这一步也要延伸到课外活动。比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访谈、历史辩论,不会局限于课堂。“历史学习三部曲”要求历史学习要从粗读到精读,从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从封闭孤立学习到开放合作学习,从被动接受学习到主观探究学习。也要求历史学习要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结合,体现融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