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比赛文化和习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流行。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民族风俗文化的差异以及端午节赛龙舟的文化习俗一直在演变。

很久以前,陕西安康有一场龙舟比赛。龙舟竞渡是安康的一项民俗活动,汉水流域对此有着悠久的演绎。

相传汉水地区以龙为图腾的氏族,崇拜龙形之物。秦之首,楚之尾,时而隶属楚,时而转属蜀秦的福祉,愈发频繁。从东汉到南北朝,又回到荆州,有时到汉中。

相传东汉时,安康的第一任县令是刘龙,湖北荆州人。因为荆州有划龙舟的习俗,这个习俗也因为刘龙的到来和倡导而流传到安康地区。南北朝时期安康有关于龙舟的记载。自唐代以来,赛龙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习俗。唐代诗人元稹在他的诗《竞》中写道:

我观看划船比赛,因为我测量伟大的源泉。

天地曾经争雄,日夜繁盛。

龙蛇相怒,海黛俱崩。所有的动作都被搅拌和抓挠,变得泥泞不堪。强龙族,一个孤军奋战的种族。都是蚂蚁打架,龙舟不够。

同时,唐代的刘禹锡、白居易、张剑锋等都留下了有关龙舟竞渡的诗篇。这一习俗自北宋以来逐渐成为民间水上运动娱乐活动。

安康的龙舟赛,由于地理和文化的联系,特别是因为与楚接壤和共享一条江汉河,被当地人说。1869年,安康龚升人刘应秋因参加反清复明的“光复会”组织被捕入狱。经查,并无证据,遂赦免还李,在穷困潦倒中迎来端午。那里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去看龙舟比赛。刘迎秋不想出门,一个人在家喝酒,于是写了一首诗《五日》:

无聊了就会偷懒,好心也会反过来对你。闲来无事翻开书,一股门的味道。没钱就忘了过节,有酒就不想饿。孩子们欢天喜地地互相呼唤,龙舟已经穿过了洛杉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真实地反映出,龙舟比赛早已成为安康人民广泛参与和喜爱的活动。随着时代的演进,龙舟比赛开始定形定人数,由龙舟比赛引发的其他游乐竞标项目也随之出现。

古代,安康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举行龙舟比赛,划四天,数十公里内的男女老少观看龙舟,有时形成晚上举火把的盛况。

当时安康市的龙舟分真龙和假龙。真龙是专门为赛龙舟而造的船。它们的形状像黄瓜,雕刻有龙的头、尾和鳞片。它们只在每年的龙舟比赛中使用。有6条真正的龙。

假龙是用临时的彩布装饰在一艘船运木船的木筏上。固定的8只,不固定的13只,一共27只真假龙舟。小假龙,也就是多条混河龙,不算在内。

除了每年在安康市和旬阳、紫阳、高览、白河、石泉等县举行龙舟比赛外,汉江沿岸的大道河、刘水镇、兰河口、月河口、石梯铺、青桃湾、芦河口、束河、瓦房店等地也有赛龙舟的习俗。赛龙舟作为一种民俗,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荣誉于一体,有一套节目和比赛方法。传说古代安康有两种祭祀龙舟的方式。一个办法是把老龙头放在龙头庙里祭祀。所有赛艇运动员都必须在献祭前三天清洗自己。

一般仪式程序是先开锣鼓道场,然后龙头拜香3次,划手依次拜香,三叩九拜。龙头或者乡绅念悼词。追悼会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划手游街,下河保护龙头。

另一种是为端午节装龙头,只不过程序和第一种一样,只是第一年赢的龙舟要由输的赛艇手祭拜。祭拜结束后,这条龙舟的划手会把船绕369圈,然后带上爱普的头圈,再抬上龙舟顺流而下。龙舟的下水仪式相当隆重,有香烛、猪头、羊头、香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来说,是先敲鼓敲钟,然后是礼炮。

启动仪式开始时,先宰杀一只大公鸡,在香案前滴上鸡血后,投入河中,称为“鸡祭河”,以求吉祥。如果有讲究,请和尚或道士念经。龙舟下水前,龙头要喊,划手要跟:

龙舟在水中划桨划水,令鬼神害怕;龙舟用力划入水中,使对手喊干。划啊划,划啊划,直到河水开出银色的花朵;划啊,划啊,划啊,直到满地都是金黄色的瓜...划手们喊好下水的号子后,把龙舟推入水中。龙舟比赛正式开始。比赛分为水上赛、水上赛、对岸赛、绕圈赛、冠军赛、鸭子赛等。

冠军赛有两种。一种是在河里插一面竹旗,先抢到就赢了。一种是往河里扔浮标,很滑。谁先上船谁就赢。还有人抢鸭猪的尿泡。

抓鸭,就是把鸭头上的毛拔下来,撒上盐粉,把鸭子扔到河里。鸭子遇到盐疼就往水里钻。所有玩家下水抓鸭子。谁抢的多谁就是勇士,哪条船抢的多谁就是赢家。

抓猪尿泡,即泡若干新鲜猪尿,放入银币等。,所有的玩家都下水去抢。赢的方法和抓鸭子一样。

安康龙舟赛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龙舟比赛。安康与荆楚龙舟有关,尤其是屈原曾经被流放到汉水流域,使得安康汉江龙舟赛更具纪念屈原的文化色彩。

苏州也是端午节的发源地之一。农历五月初五,在古老的徐门城墙下,苏州以纪念伍子胥命名的徐江上,彩旗飘扬,龙舟等待下水,吸引了许多苏州人挥舞旗帜,为运动员呐喊助威。

这里一年一度的龙舟大部分都是隔年留下来的,只是不放在水里,因为船体容易腐烂,但是有专门的房间存放。

端午节的前两个星期,龙舟出屋,露天倒挂,雨天刷漆。我们还应该准备一面用猪皮做鼓面的传统鼓,在比赛中使用。

端午节那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观看龙舟比赛。苏州人叫龙舟下水龙,提前迎神就叫“下水”。

他们在河边搭起5米高的彩台,举行舞龙的龙舟节仪式。祭拜完道神伍子胥,比赛正式开始。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丝棉布的重要产地,机器用户密集,形成了产业链和专门的染坊。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匠们平时低调,但在这一天的龙舟赛上,他们团结一心,争夺冠军。

温州历史悠久,孕育了独特的龙舟文化。端午节划龙舟在温州人中间很流行,代代相传。《温州古代民俗》一书记载:

温州各地都有龙舟,寺庙里都有香官。传说香官是专门划龙舟的神。

据说在端午节期间,一些地方会建造新的龙舟。在四月的第一天,会敲鼓打开寺庙的大门,向官员和神献祭,造船也将开始。

各地农村习俗一般在五月初一打开庙门,祭神后立即划船,俗称“上水”,龙舟返回时称为“接香”,龙舟结束时称为“散河”或“洗巷”,将龙舟翻转,第二天再翻转搬运到庙中保存,也要祭祀官神。

在龙舟竞渡区,家家户户都要交龙舟费,请龙舟手喝酒,放鞭炮,设祭欢迎,称为“放香案”。龙弓到处都差不多。有的在船体上画了龙林,活动的龙头龙尾放在头尾,造型较小。有的在船体上画了几条龙林,而且是无头无尾的,但形状较大。

每个乡镇的龙舟都有自己固定颜色的旗帜。如果一个乡镇有几艘龙舟,也要用旗帜来区分标志。

过去温州南郊南塘河的古习俗是,蓝旗、龙头、龙尾、船身都是蓝色的,称为“青龙”。相传东方黑龙只有七家叫龙,所以绿色是正色。黄色的叫黄龙。旗帜是白色的,船的颜色也是白色的,俗称“白龙”。

如果是红旗,船身也染成红色,称为“红龙”。龙船里没有黑龙。有说乌龙凶的,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赢不了的。所以温州没有黑龙船。

龙舟赛刚开始,两船比拼,水追浪飞,两条龙争冠。各乡河流分段,龙族互不干扰,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每艘龙舟一般包括一名舵手和20名划手,配有大鼓、唢呐和锣。鼓手、锣手和唢呐手各自为龙舟呐喊。

鼓声一响,众人划桨,龙舟唱起,伴随着鼓声和唢呐声,节奏清晰有力,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种粗犷而有节奏的民族风情。

温州的龙舟数量额定为每槽36人,俗称“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龙,船身是13,划手26人,船身上一个旗手,后面两个,神歌一个,鼓两个,锣两个,香炉两个,正好36人。大隆有18档,两边划船36人,鼓、尖、锣、旗、唱神、持香桶执事12人,需要48人。

船夫穿的衣服一般和国旗颜色一致。在苍南等地,一身白衣的白帽是对屈原的纪念。在船面上,鼓在中间,两边划船的人要听鼓。两端有尖桨,就是舵,以此来校正舵的方向。俗话说:

鼓是命令,尖是生命。

锣是用来听鼓声的,也有鼓励的作用。旗帜的颜色很明显,以便岸上的观众能认出来。那些持杖唱神,持香打架的,是为了给官神上香,在比赛中没有作用。

温州的龙舟中,以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舟最为著名。斗龙一般在水流湍急的楠溪江进行,距离5公里,往返10公里。

如果你随波逐流,中途涨潮,或者你随波逐流,中途退潮,你一定要战斗到底,不能停。另外没有改变方向,要排到最后。它的尾端装有尖桨,尖处两人,船头两人,以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站在龙尾末端的两个人,一起用36桨移动,对加强速度有很大作用。途中水长逆流,风紧浪急,锣鼓喧天,喊声震天,场面壮观。

历史上温州赛龙舟要建水台亭,是温州特有的观赏龙舟。叫“划船台亭”,“台亭”又叫“彩舟”,是龙舟的一种。这条船有几十英尺长,十多英尺宽。龙的头部和尾部雕刻有木头、胡须、眼睛、鳞片等。,涂上彩漆或镀金,外面挂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它真的有“日照龙林万点金”之美。

全船33个划手,都穿着锦衣,还雇人在岸上用绳子拉。船上音乐悠扬,彩旗飘扬。最著名的“排台阁”是乌丹、花柳堂、蝉街。

龙舟上搭起亭台楼阁,还有戏装和荡秋千的乐队,孩子们扮演着如禅禅拜月、八仙过海等戏剧角色。每到端午节,一座新装修的亭子在江面上缓缓游动,十分壮观。

画台亭的习俗流行于清朝同治年间和20世纪初。因为成本巨大,地方财力有限,不是每年都做。一般每隔一年计划一次,取决于收获的质量。

龙舟赛具有振奋人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为人民所喜爱,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阳江的龙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艘龙舟都属于当地的寺庙或姓氏宗祠,有自己的标准和称谓。每个龙舟都有自己的龙舟协会,负责人被称为“龙种”,意为传承。龙种负责组织安排年度赛事。

农历五月初一,各龙舟协会举行庄严的“龙舟节”仪式,给龙头画龙点睛,梳好发髻,梳好胡须,然后划船到附近河港的竹林里采青,再出门参加比赛。

阳江传统龙舟长30.6米,中间1.2米宽。它是由柚木或杨木制成的。龙首高大威猛,艇身锃亮乌黑,前后鳞彩斑斓,胡须飘逸,极为威猛,艇内共54人。

它们不同于世界各地赛龙舟的习俗。这里的龙舟赛一直遵循“逆水行舟”的方式,旨在体现一种不怕困难、争第一的龙舟精神。世人称之为“划龙舟,赛精神”。

赛龙舟时,双龙并排逆流而上,锣鼓喧天,水花四溅,宛如龙舟河,蔚为壮观!

每年端午节前后,东莞水乡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其中以万江区、道滘镇、麻涌为最大。赛龙得了金牌,好不热闹。

东莞的龙舟制作很有讲究,选用坚韧轻盈的昆甸木作为龙骨。一年一度的龙舟赛结束后,它被埋在村子附近的河底。直到明年农历四月初八,由村里的长辈主持,年轻力壮的农民下水挖出龙舟,扛上岸,打磨。这个仪式叫做“举龙舟”。

各镇龙舟观赛的日期和地点都是历史传承,早已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