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的风俗

竹马舞又叫“竹灯”、“花灯舞”、“赛马舞”、“赛马”。流行于益阳、沅江一带。又称“轻舟”。嘉庆《崔东壁先生略》:“元宵节,端阳有灯笼船。”据1808元江县志记载:“元宵节剪成灯笼,与龙灯、狮灯、花灯不同,或装成木偶主张在宫庭前载歌载舞,以示庆祝。”竹马用竹条编织成马头和马身,用纱布在马头和马身内可以点燃蜡烛。马中间有个洞,可以当演员。马头上挂着一朵鲜红的花,马颈旁挂着铃铛。竹马用绳子熟练地挂在马舞者身上,马被五颜六色的布围着。跳马人一手拉缰绳,一手拿着其他道具,很像骑士。竹马灯多由民间专业剧团改编成戏曲故事,如救星、一男一女的三兄弟、穆刘、八虎劫幽州等。其表演有:探路、驯马、带路、吼虎惊马、飞马等。伴随着鼓、锣、钞,气氛热烈,多在春节期间演出,尤其是与宁乡交界处。采莲船以竹木为材料,外覆彩布或彩纸,船上有四柱,彩丝或彩纸制成的彩色船舱,船内留有空间供演员站立。把彩车系在表演者的腰上,就像坐船一样。以前都是俊男扮女装,但到了现代,美少女就扮演了花枝招展的船娘。表演时,老摆渡人用桨划着,船时而轻快,时而颠簸。两个人一起跳舞,就像在水上航行。有时他们会唱歌跳舞,通常是为了展示他们的爱情和工作生活,有些人甚至会加入后备歌手,如大芭蕉扇的“胖女人”和波浪鼻子的“小贩”。他们或左或右的互相跳舞,互相聊天调情,让人忍俊不禁。在锣鼓的伴奏下,他即兴演唱了《花鼓》。过去,许多人在春节或庙会上表演,但现在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他们参加节日游行并被搬上舞台。洞庭渔歌,被渔民称为丫口渔歌(即能张着嘴唱,渔民能自由抒发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渔歌的独特风味。早在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记载“渔歌相答,何以见得欢?”它和其他民歌一样,也是洞庭渔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的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渔民的歌词往往是渔民即兴创作并演唱的。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相对集中单一,内容相对直接简单,但也有多段叙事诗配分段歌。有情歌,大多反映了洞庭渔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描绘了渔民真挚淳朴的爱情和高洁的情操。其中有儿歌,诙谐幽默,知识性强,娱乐性强。分为弹歌,唱歌,咒歌。还有劳动歌,是渔民在航行时为了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而演奏的。内容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传授知识。其曲调主要来源于洞庭渔民中广为流传的地方曲调,是在渔歌、湖歌、轻音乐相互影响、相互掺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用渔网歌唱》、《洞庭湖四季歌》、《在洞庭湖上歌唱》,生动地表现了渔民们欢快的劳动和生活情绪。轻调也是民间歌舞的一种,有打击乐器伴奏,还有化妆表演的小调。洞庭渔民中广为流传的有地花鼓、采莲船、鱼虾灯。如《迎客歌》,出自轻调《武》中,曲调热烈欢快,青年男女手持花扇、手帕载歌载舞,表达了洞庭渔民的真挚感情和好客风俗。橘城新面貌沅江市素有“水乡橘城”之称。本着“建设山水城市,留下自然风光;近年来,在城西的青山绿水间,新开发出一片橙城新区,一座独具特色的水乡——橙城正在崛起。水是新城区的一大特色,这里五湖相连,河流纵横交错。在一个个湖泊港湾环绕的丘陵半岛上,四季橘林郁郁葱葱,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确实是旅游、居家、经商、办厂的热土。为推动橙城新区发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CPPCC四大机关及相关机构已于2003年国庆节迁入新城。为吸引外资,保护投资者利益,新区对外开放了水上乐园、度假村、别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港口和市政设施,市人民政府在此设立政务中心,对来新区投资建设的实行“一站式审批”、“一站式服务”,以最优惠的政策恭候各方客商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