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
第一课祖国的古代居民
文化代表了用物质形态工具生火的观念,社会组织组织生产活动。
元谋人在大约654.38+0.7万年前用火采集和狩猎石器。
北京人保留猿类特征约70-20万年,制作石器。他用火来保存原始的社会聚会和狩猎。
在过去的18000年里,山顶洞人基本上都是制造石器,打磨,打洞,生火,采集,狩猎,捕鱼。
1.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54.38+70万年前。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居住区之前的时间,生产工具,房屋,畜牧业和手工业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磨制石器已有约7000年的历史。
黄河流域半坡居民磨制石器、骨、箭、半地穴猪狗纺织彩陶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1.半坡居民在中国较早种植小米。2.河姆渡居民在中国较早种植水稻。
3.早期汉字的雏形源于半坡的彩陶。3.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耕种土地,种植水稻。
半坡的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谷子。
第三课中国的祖先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类的始祖
1.中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禹时期。2.中国的奴隶社会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中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称为“退位”制度。尧舜是第一个实行这一制度的人,禹选择了舜作为他的继承人。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的开始。
第5课夏商周的兴衰
夏的都城是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王朝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杰夏杰
商朝
西周舟周厉王王猷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见126页“课堂练习”)
商朝几次迁都,直到商朝国王盘庚迁都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大约公元前1600年,唐打败颉利,夏灭商鞅。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木叶交战。商朝灭亡时,吴王建立了周朝,都城是鹤嘴锄,又名濠井,史称西周。
第6课辉煌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当时农业以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著称。
2.商周同一时期,中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上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中国古代把米、粟、黍、麦、豆称为五谷。
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
青铜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
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
商代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
西周青铜器种类较多,广泛用于祭祀。
第7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迁至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宰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兵制,组建一支“尊王拒洋”的强大军队。
公元前7世纪中叶,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晚期,楚谨在城濮作战,晋军获胜。晋文公成了中原的霸主。后来,楚庄王成了中原的霸主。
战国七雄从东南到西北依次为齐、楚、秦、燕、赵、魏、汉。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的决战是长平之战。
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
铁制农具: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普及。
牛耕:最迟在春秋末期使用,战国时期普及。
1.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2.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建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建成后,赢得“天府之国”美誉的是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之后最繁荣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如下: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田,多产粮布者,可免徭役;根据兵役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地,废除没有兵役的旧贵族特权。(3)建立郡县制,君主直接派官员治理。商鞅变法后,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末期最繁荣的封建国家。
第九课中国文化的繁荣(1)
1,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刻的文字,称为“铭文”或“铭文”。西周晚期,有人把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也被称为“夏历”,据说起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医生。他能用针灸、按摩和煎药来治疗疾病。他总结了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这些方法已经被中医所采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李:遇骚:愁。
7.“钟鼓乐”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有一次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的日期。
第十课中国文化的崛起(2)
命名时期作品主旨评述
《论语》在春秋末期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以德治国”。《论语》是孔子弟子编纂的。
春秋末期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对立,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战国时道家所编。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爱”而“不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孟子反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切战争。“仁政”治理国家,不计赋税,保护环境。
韩非在战国末期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法治。
春秋末期孙武的《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十一课“秦王扫六合”
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规定我国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始于秦朝。
3.秦代修建的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工程是灵渠。
1,造就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4、秦始皇为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巩固规则3。焚书坑儒
4.在北方建长城抵御匈奴。
5.南挖灵渠,开发南疆。
5.秦统一后,地方实行郡县制。
6.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7.秦朝疆域辽阔,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
8.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二课“不能斩道,必诛秦”
原因
1,重徭役
2.重税
3.刑法是残酷的,秦二世更残酷。
导致农民起义失败。
陈升和光武起义了。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在陈建立政权,陈胜为王。
5.项羽赢得巨鹿之战(前207)。
6.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了。
秦末,公元前209年爆发农民起义。
秦朝灭亡时,刘邦是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农民军首领。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以长安为都城的汉朝,史称西汉。刘邦是汉高祖。
第十三课大一统的汉朝
文景时期,以德服人,国家富强。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东汉时期敢于执法的清官董璇,被皇帝誉为“强令”。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出现在西汉时期。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东汉的都城在洛阳。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置国子监。
第14课汉代的经济发展
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对黄河进行了彻底的治理。
汉明帝在位期间,王景治理黄河。
地方造币权回归中央始于汉武帝。
“水排”是一种高炉炼铁工具。
东汉南阳知府杜氏发明排水,用水力鼓风冶铁。
第15课匈奴的崛起及其与汉朝的和平战争
1,匈奴杰出领袖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3.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对抗西汉。
汉元时期,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促进了中匈友谊。
汉武帝在位期间,开始反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第十六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的玉门关、阳关,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及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建都西域。
欧洲的罗马帝国被中国称为“大秦”。
第十七课繁荣的秦汉文化(1)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蔡伦是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
3.《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
4.张仲景的《伤寒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
5.张衡制造的地动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埃及人在纸莎草上写字,而古代欧洲人在羊皮纸上写字。
东汉华佗最早作《马飞三》。主要作品《五禽戏》。
第十八课繁荣的秦汉文化(2)
世界三大宗教是指_ _,佛教,伊斯兰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张骞出使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国)。(西汉前206年——公元25年)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玲(道家称他为张天师)。道教尊称老子为教主,称他为“王座老先生”。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非常高,其杰出的代表诗篇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一起震惊了世界。
第二十课三国鼎立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起兵十万,主力直逼曹骏所在的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人。曹操烧毁了袁俊的粮草,大败袁俊。
20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试图统一南北。孙刘联兵五万,在长江沿岸赤壁与曹骏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骏。
220年,曹丕废汉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末年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建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国宰相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称“卧龙”。
230年,孙权派大将魏文等人率领一万多兵力,渡过台湾省海峡,到达益州。
第21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燕夺取皇位,建立了金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迁入。316年,匈奴一支内迁的武装消灭了西晋。
西晋灭亡第二年(365,438+07),司马睿重建金朝,史称“东晋”,建都建康(282年建业改建业,365,438+03年建康,今南靖)。
公元4世纪后期,氐人建立了先秦政权,前秦王苻坚以汉人王蒙为丞相,统一了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苻坚试图以80多万大军消灭东晋。东晋八万大军与秦军隔海相望。东晋要求秦军撤退一点,这样晋军就可以过河与之作战。苻坚想在渡江时攻打金军,同意撤退。出乎意料的是,秦军有很多汉人,他们不想为秦国效力,所以他们逃跑了。傅坚“紧张”,秦军“战战兢兢”。金军趁机进攻,打败了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420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为“南朝”。
第22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公元4世纪后期,中国东北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并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壮观的城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朝廷使用汉语,禁止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汉服;③将鲜卑族改姓为汉族,将皇室姓氏由拓跋改为袁;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和法律;⑥学习汉民族的礼仪,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倡导尊老敬老的风气。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三课魏晋南北朝文化(1)
南朝祖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人物。
科学家、天文学家,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线”,在世界上首次确定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值。这一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北朝的贾思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生活在北魏和东魏,做过东魏的知府。他撰写的《齐·姚敏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姚敏书》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北魏的郦道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以水系为纲,详细介绍山川、河流、城镇、地形、风俗、古迹等的综合性地理专著。
第24课魏晋南北朝文化(2)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魏晋时期,书法的字体由篆书、隶书变为楷书,草书、行书逐渐流行。东晋王羲之是书法大师,他的字或清丽清新,或“飘如浮云,敏捷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大发展,东晋顾恺之最为突出。代表作有《一幅妇女史》、《一幅洛神图》
北朝统治者为了弘扬佛教,开凿石窟,雕刻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两个著名的石窟。
纸、墨、笔、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高一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相关文章:
1.一年级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2.一年级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3.初一历史(人教版)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4.人教版初一历史第一册知识点
5.总结一年级历史的重点知识点。
6.第一历史一定要背知识点。
7.一年级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复习大纲
8.七年级上册历史各单元小结。
9.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10.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