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斌的角色介绍
张兴斌先生是当代中国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张先生自幼喜爱书法,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和创作。他已经写作60多年了。他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自成一派。他的草书集王羲之、张旭、狂苏草书之精华。气势磅礴,奔放不羁,风格豁达流畅,个性鲜明,具有民族精神和浪漫色彩。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各大展览,并被出版和收藏。他的杰作挂在Xi安国际机场,奈良市鹿野苑的牌匾也是他的杰作。
中文名:张兴斌。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渭南市临渭区官地镇张默村
职业:书法家
主要成就:张兴斌书法。
代表作:《雨欲来风满楼》
角色的生活
苦难的童年
张兴斌的童年是我国多灾多难的时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张五英坚持把两个儿子送到村外的红花寺小学。两个儿子也很聪明,尤其是二儿子张兴斌,天生聪明,非常好学,学习成绩优异。那时,他是班上最好的学生。他总是第一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完成得最好。老师总是表扬他,从来不碰老师的板子。放学后,他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完后,他经常带领村里的伙伴在村外的树林里捉迷藏,在门楼上唱秦腔,用纸雕皮影戏,玩法多样。他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国王。孩子们最乐意和他一起玩。经常是因为好玩,别的孩子忘记了老师的作业,所以第二天经常被老师处罚。据他的同学说,那时的张兴斌经常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神童。在教学中,老师发现张兴斌非常喜欢写作和绘画,而且他很有天赋。于是老师鼓励他学书法。他从颜体、刘体开始,认真研究字帖,进步很快。
加入革命
从红花寺小学毕业后,他被提升到夏姬高级小学继续他的学业。当时,我们地下党的渭北区委书记惠春林被任命为校长,夏姬高级小学已成为渭北有名的进步学校。受这个学派进步思想的影响,张兴斌开始倾向于革命。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党的地下活动,经常外出刷写抗日标语,宣传革命真理。1938-1940,升上中学。高中毕业后参军,在国军38军某部任教官。在国民党军队中,他在1949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与张英焕一起参加我团其他连队,密谋组织三原起义。结果,起义计划被泄露,张兴斌被捕。敌人连夜把他带到刑场枪毙了。行刑前的关键时刻,我的地下党员救了他。获救后,张兴斌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他和当地的地下党组织积极建立渭南县委,后来又北上欢迎解放军进驻夏姬中学,解放了渭北。
青年书法家
全国解放后,任渭南区文工团团长。此时,他已成为当地著名的青年书法家。1951任渭南日报社总编辑,1952调入陕西日报社任陕西日报社艺术图片组组长。1969年被派往石泉县工作,历任石泉县文教局局长、县委宣传部部长。1979,再次调回陕西日报社。1986 1月,63岁的张兴斌光荣退休。
1976年,中国赴日本书法展,他为中日书法交流展写了一幅《雨来,风满楼》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在中日两国影响很大,有“不愧是碑林故里”的美誉。日本杂志《人民中国》刊登在书法页的最上方。日语入选《现代中国书法》;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其编为中国现代书法第一辑。其代表作《藏于山中的云》还代表陕西参加了“首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在京出版的《中国当代书法全景》、在日出版的《Xi安书法家作品集》、在陕出版的《长安当代著名老书法家作品集》均对其作品进行了收藏和评论。
家庭背景
张兴斌家原是临渭区官地镇的老户,专事张村。据说明朝大地震后关中死了83万人。人口的急剧减少使得关中平原极度缺乏劳动力。明政府从人口稠密的山西组织大量移民,充实关中。一对夫妇向往陕西关中丰厚的自然条件。结了婚有了孩子,随着大移民的队伍,来到了当时渭南县平原乡张村(今渭南市临渭区官地镇张村)。张村是一个古老的小村庄,最初的居民是张氏家族。夫妻俩来了之后,为了被张氏家族所接受,受张氏姓氏的影响,也取了张氏姓氏。这样,他们不仅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也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张默第一大家族
时光飞逝,几百年过去了。他们祖先的历史无从考证。现在我们只知道,在清朝的时候,他们家一个能干的祖宗把家经营的很好,开始买了一些地。随着家族的发展,按照关中的习俗,张氏家族和关中其他家族一样,为自己的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族等级制度。他们的子子孙孙必须按照一定的世代来命名。从他们“宏”辈开始,依次是:克-武-行气-恒-君,到了第三代,已经超过了原来的张氏家族,成为张村第一大家族。
最有希望
张五英是张后裔中最有前途的。张五英十几岁的时候,家境一般。他上过几天学,后来靠种地为生。但是,他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除了种地,他还喜欢交朋友,帮助别人。20世纪40年代,他被选拔任命为渭南灵甸民兵团长。虽然手里有权力,但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从不做伤害村子的事。相反,他还利用各种关系为人民谋福利。张村西南有一座古寺——红花寺。自清朝回民起义以来,僧人被杀或逃亡,当地人利用红华寺原有建筑办起了新学校。红花寺年久失修。为了保护古寺,给师生们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张五英自筹资金,为红花寺学校修建了新的土墙。它在村民中产生了极好的声誉。
个人生活
儿童
张五英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张兴邦(生于阴历1913年9月,卒于阴历1974年3月),曾任渭南县平原乡莫保保村长。次子张兴斌,生于1923年2月20日(农历十一月十三)。他的女儿嫁到了关帝镇王宝村。
夫人
长子张兴邦之妻蒋,约生于1921,卒于农历1991九月初四。他有两个儿子,张启秀,字宽信(1938—1988)。他在苏联学习,回国后在Xi安的一个兵工厂工作。张其超,名字叫宽寿,出生于农历1947年7月28日,一直在家务农。
作品特征
张先生的书法比草书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功力极其深厚,讲究用笔用墨。晚年的作品多为巨幅长卷,无拘无束,连贯自然,典型地表现出粗犷、豪放、浑厚的传统艺术特征。著名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在60岁时为他撰写的长卷《杜甫秋兴八首》中写道:“怀素千首,严修书,唐诗,皆是大草戏的痕迹,其石珍贵于安千年灌溉的碑林。这本书是一部承法之乳,崇观令人振奋,因为后知后觉。"
出名
其书法作品除在多家报纸发表外,还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法展,并被出版、收藏。有些被视为珍贵的礼物。作品多次获奖,进入佳能。1992年3月率团赴新加坡讲学、办展。在欢迎仪式上,新加坡艺术部政府事务高级部长何家良先生说:“张兴斌先生擅长草书,讲究笔墨的运用。草书取王羲之、张旭、怀素草书之精华。气势磅礴,奔放流畅,个性特别强,具有民族精神内涵和浪漫色彩。”1994年3月,张兴斌应邀来海南办展,《琼台经济时报》曾专题报道。海口港澳资产公司以65438+万余元向他购买了15展品。1996 65438+2月,荣宝斋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个人书法展,盛况空前。1997年6月,他的第八版《张兴斌书法》由三秦出版社印刷出版。他的60多部作品入选该书,受到专家好评。
回家
为了回报家乡,促进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张兴斌先生从2000年初开始,自费投资近百万元,在厦中中学一角兴建了“张兴斌书法艺术馆”。张的义举得到了渭南市临渭区人民政府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表扬。渭南市人民政府也以是当地的优秀书法家为荣。2002年5月,“张兴斌书法艺术博物馆”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早在1993,张兴斌先生就为他的家乡张默村修建了一所小学,并资助了2万元。并决定从1996年至其去世,每年由他个人向学校提供1000元的教育补助。同时,他决定资助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一个没有亲戚也没有理由的穷学生)在下一所中学大学毕业;而且,他死后,他的家人和孩子会继续履行他的诺言。为此张老师还特意派人联系了下一所中学,得到了学校的衷心欢迎和感谢。
张兴斌一生中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任妻子张桂英来自季承南部,她与张兴斌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张祺瑞,字广;次子张其敏,后来取名张敏,字宽德。1953,因与前妻感情不和离婚。长子张宽生与张兴斌生活在一起,次子张宽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离婚后,张兴斌嫁给了老师刘瑞克。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张喜安,二女儿张凡,儿子张芳(比利时华人,诗人)。
张先生德高望重,还被列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和渭南县志。65438-0980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分会理事。曾任陕西华联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安于右任书法协会顾问、新加坡中国书法协会评审委员、张兴斌书法艺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