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节,清明节的春节对应重阳的秋节和春秋的春节,自古就有。

清明节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来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北方地区流行的寒食节禁火禁食的习俗。相传寒食节是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忠臣介休而设立的。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清明节将4月5日定为国定假日。

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和南方有不同的习俗。唐代以前,我国北方的扫墓主要在寒食节和寒衣节举行。据《礼记》等文献记载,唐代以前,我国北方没有清明节扫墓的规定,但到了唐代,清明节去扫墓成为一种风气。唐代是南北方墓葬祭祀习俗的融合时期,沿袭了清明墓葬祭祀习俗,并流传到全国各地。唐朝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为和清明节差不多。宋元时期,清明节在全国各地的地位上升,并在寒食节中融入了禁火、寒食的习俗。

清明节结合了寒食和上思两个节日习俗,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禁火寒食习俗与上思郊游习俗活动相结合的模式。随着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的习俗移至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仍保留着清明节禁火、吃冷食的习惯。明清两代大体上继承了前代的旧制度,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了它作为春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日的地位。民国时期,在清明节这一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一项常规项目,这其实只是官方对悠久的植树民俗的一种认可。2007年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大年初一清明);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节假日,改为三天。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然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的起源并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古代改火的老习惯,即如李周所说“仲春,禁以木铎修火于中”

寒食节是古代的早期节日,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寒食节开始时,不准吸烟,只吃冷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扫墓、荡秋千、蹴鞠、抱钩、斗鸡等习俗。

节气在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历为15;阳历4月4-6日。“二十四节气”最初是由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方向决定的。桶柄从“阴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B位”时,天象进入了清明节的气氛。

从汉代到清初,以“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季至日到次年冬季至日之间的时间段划分为24段(每段为15天),以冬季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齐是从的冬天算起,也就是入冬后的第105天。

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300多年前缔结的“定气法”(从1645开始沿用),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当太阳历达到15时,就是清明节的节点。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