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和政治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给中国经济改革带来新的挑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依然可观,但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艰巨。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中国2013年的经济增长相当于1994年的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17位。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从发展速度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年均增速接近两位数,这在30多年来是世界罕见的,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

在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仍然可观的实际增长,可以有效保障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财力的增加可以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有效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来看,依靠仍然可观的实际增长,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将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大国红利”。

但客观地说,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挑战也非常明显,这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施策,使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多元,但核心动力源正在培育。

中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将推动消费的持续增长,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2013年,中国名义城市化率只有53.73%,而户籍城市化率要低得多,只有3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除东部部分省市外,中西部省区工业化发展还不充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

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能力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新挑战和技术瓶颈依然存在,依靠“技术红利”打造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但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仍然很大。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根据2014的统计公报,这一比例攀升至48.2%,这是经济结构优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迹象。在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中,投资在内需结构中占比较高。但2010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50%后,消费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在经济结构中占比再次超过投资率,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逐步体现。

由于地理条件、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东、中、西部差距较大。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区域结构逐步优化,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还比较落后,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些因素制约着中国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是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但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第一枪”,目的是从体制机制上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3以来,国家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700余项,涉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等一系列具体措施。2014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比2013增长60%以上。

这些措施不仅为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之一。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些地方职能部门过度干预企业管理,“抓卡”、“红顶中介”、寻租腐败等现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