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关于古白水关的诗词?

没找到什么诗词,不过看了一些典故还是挺有意思的。

白水关及其历史演变

说到白水关,先说白水县。

汉高祖高第居住的白水县,在西汉和东汉时期属于广汉郡。(汉代地理,后汉郡县史)

白水县的地理位置应在朱的记载中。

《水经注·卷二十》溢水栏:“白水东流,永川水从西南永溪流出,白水注入东北。白水东去,空冷,...白水东南偏南。...白水又是东南,经过白水县以东,即白水县。...白水东南,与西固成水相,...白水在南,会向东流,...白水南至五星东,东南至寨子口,与...白水东南,清水注入左。”

《水经注·卷三十二》溢水栏:“羌水流向东南桥头,汇入白水,至东南白水县老城九十里。”

上面的白水就是现在的白水河,羌水就是白龙江。推断汉代白水县位于四川省青川县沙洲镇和营盘乡之间的白龙江畔的白水街。1995年至1996年,宝珠寺电站建成,白龙湖水库蓄水时,淹没了大规模的汉代遗址。为了抢救被淹地区的文物,四川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在青川县古白水关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发掘,清理汉墓70余座,出土大量文物(见段明聪《白水关出土五铢钱的演变》)。可以确定白水街是汉代白水县的县治。

第一,汉代的白水关。

白水关最早记载于《后汉书》。

1.《后汉书·肖伟与公孙述传》:公孙述出兵寇南郡,是天水向蜀进攻的召唤,所以要粉碎心腹。后曰:“白水危,栈阁绝败。”【注意】支持者较多。皇帝知道最后用不上,所以想去要。

【注】:白水,县,相关,属广汉县。栈亭者,山路危,栈木为亭路。

2.《后汉书·肖伟公孙述传》:岳彪桂仁也杀了王莽尹达,据郡投降。于是侯丹将军奉命开白水关,【注】北有南郑镇守。任满将军从阆中下到江州,东传。所以这里是利润之地。

【注】:在汉阳西县。凉州记载“关城西南有白水关”。

3.《后汉书·杜丽传》古力传:受广汉之命,去白水关,解封,回汉中。【注意】杜门未能支付人员。

【注】:凉州记载:“关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有白水关,古力有个地方印的。”所以关城在凉州金牛县的西边。

4.《华阳国志》卷十下载:景宜,字文健,梓潼人也。太守视察孝廉,戏主司徒分付杨侯祥、高陵。立文以礼教化百姓。我搬到帝国,我被官员邀请保留阙三年。照顾好你的孩子,向你的老师学习,你将免受李颖的惩罚。很长一段时间,我服从军令,搬到了益州府。官民含泪送,七百人相恋,白水县三百人。

《后汉书》注由之子、张、刘所作。注释中引用的《凉州纪》作者为南朝刘澄,与《后汉书》作者基本同期。根据年代关系,首先分析《凉州纪》中的白水关。

注二说“凉州记载关城西南有白水关”;注三曰:“凉州曰:‘关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有白水关,古力有一处印。”“可见两个注释指的是同一段文字。

南北朝时期的关城,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阳平关及其沿革,黄历史地理文集)。注三还说“古关城今凉州金牛县西”。唐代的金牛县在陕西宁强大安镇西南,唐初废弃了关城,故称“古关城”,在金牛县西部,也就是今天的阳平关镇。天宝元年,三全县迁至陕西宁强阳平关镇。(见新唐书和旧唐书)。

按照南北朝时期的村落长度,今天阳平关镇西南180里的地方,就是四川青川沙洲镇所在地。所以《凉州纪》中的白水关,一定是汉代广汉郡的白水郡。

下面我们来谈谈在《后汉书》中的注。

第一注说明东汉广汉县白水郡有白水关,这是相当肯定的。唐朝没有广汉郡。

第二注说白水关是“在汉阳西郡”。唐代的汉阳郡,也就是绵阳,在湖北武汉,这里记载的内容不可能在湖北。那么这个汉阳在哪里呢?

可能性一:汉代的汉阳郡。据《汉书地理》和《后汉郡县史》记载,汉明帝在位的另一天,汉阳县被设为水郡。西汉时,西溪县属陇西郡。东汉时隰县属汉阳郡,即三国时期的隰县,在甘肃省西和县西北。

据《后汉书·肖伟公孙述传》记载,肖伟向公孙述自称在建武四年,而后丹在此之前开了白水,比建武至少早了三年。汉阳郡此时不在公孙述的势力范围内。侯丹也不能在这里切换。

而且如果白水位于汉阳县西郡,与《凉州纪》注二、注三所记载的“守北守南”的战略目的和白水的地理位置不符。

所以这个汉阳郡不是汉明帝执政的另一天在水军郡设立的。

可能性二:绵阳西郡,汉中郡。汉水古称绵水,汉中绵阳县因在绵水以北而得名。不同时期常称汉阳。

黄《阳平关及其沿革》中详细分析了绵阳西部诸郡的历史沿革:汉代有绵阳郡,公元322年桓温定川,设金昌郡治白马城(今勉县武侯镇),也在洛口城(今勉县武侯镇)设华阳郡,但它们本身不是郡府,仍属绵阳。后魏郑石时期(504-507),分绵阳,属华阳县。隋初,废弃华阳县,改隰县(607)。唐宋五代,此时西咸取代了汉魏六朝的绵阳。元二十年(1283),省西郡入略阳,属西郡的多水镇(周家山镇西南)改为郡,略阳原州政移至多水郡。明初,周为县。洪武四年,明清将县治由多水迁至勉县(今武侯镇),民国二十四年,由东部勉县迁来。

隋书地理:“汉川县原属凉州。郡八,户一万一千九百一十。

...西方称之为墓,大业初变。涉及的官员有定军山、白龙山、街亭山、葛钟山。还有汉水。"

《旧唐书·地理》:“兴元府在凉州,隋汉川郡。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南县。”同样的事情《新唐书地理》记载为:“汉阴县,锦州,上。今西城县,天宝元年称安康县,至德二年改名。”

不排除隋朝汉川郡在唐增时改为汉阳郡的可能。

《后汉书》上的这段话说,后丹开白水关,“守南北”。因为南郑是汉中被统治的地方,所以李习安等人大概做了个笔记附上这段,说白水守在汉中“汉阳西郡”。因为显然,说白水在汉中“汉阳西郡”与本注所引《凉州纪》是不一致的。由此可见,李习安等人并不能断定这个白水关指的是什么。

原因是唐代交通条件发生了变化,从汉中到成都主要从三泉县(唐初三位于四川广元北部的大滩镇南部,属利州;天宝元年,郡迁至陕西宁强阳平关镇,属凉州。见《新唐书》、《旧唐书》)而南下绵古县(今广元),再到义昌(今广元赵华镇)。李习安等人不明白,秦汉、成都、汉中的交通干线都要经过广汉白水县。所以出现了所谓的“汉阳西郡”白水关。

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也证明,白水关位于四川省青川县营盘乡白龙湖中央湖东北岸,与沙洲镇隔湖相望。(段明聪《从白水关出土的五铢看五铢的演变》)

关于汉中入蜀路线的变化,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金牛路中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略有变化:

秦汉时期,我走的是北路,也就是“白水关”路线,途经广汉白水县。

即四川省勉县-金奎大镇-阳平关镇-秋苹镇-广平镇-青川县沙洲镇一线,为山沟断裂带,完全有可能行军。

以上记载均表明,汉代汉中与成都之间的主要道路都经过白水。

从考古的角度来看,这条路线沿线有很多汉代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是宁强阳平关镇龙山遗址和和平镇枣林坝遗址。但后世金牛路主线未发现汉代遗址或墓葬,多为明清时期。说明陕西勉县-大安镇-阳平关镇-秋苹镇-广平镇-四川青川县沙洲镇是汉代的交通要道。难怪刘麟也认为南北朝以前,勉县和广元赵华镇的金牛路主线是陕西勉县——金奎大镇——阳平关镇——秋苹镇——广平镇——四川青川县沙洲镇——三堆镇——广元赵华镇(《华阳国志注》,巴蜀书局,1984)。李先生在《金牛路北段的变迁与优化》(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19卷,2004年6月第2期)一文中,特别论述了历史上金牛路北段的变迁。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宁强县:

紫龙山遗址位于紫龙山上,面积约7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为0.5-1.5米。收集到的是铜铁蓟、铜箭头、写有“当王命”字样的瓷砖、绳纹管瓦和石板瓦的碎片。1962年,坑墓暴露,出土陶俑、碗、杯。

“枣林坝古聚落遗址位于宁强县钱球镇西南约1 km处的枣林坝二级台地,北临嘉陵江,南接杨光公路。东西约45米,南北约10米。平台的表面上有一些陶瓷碎片。在距地表1米深处,有大量的汉代泥灰色陶片,以和弦为主,蓝线次之。汉代文化层下3米处有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带砂和泥红陶片。汉代文化层上有唐宋时期的瓷片。”

金奎大镇、徐家坝镇和广平镇也发现了汉代墓葬。(《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卷》宁强县)

此外,1954年,因修宝成铁路,在宁强阳平关镇古砖下发现一枚“硕宁太后”金印,现藏重庆博物馆。据记载,“朔宁王”是东汉初年公孙述对肖伟的封号。据史书记载,从未到过蜀国。这枚印章很可能是战败,去蜀国求救时留在阳平关的。说明阳平关位于今天龙树的枢纽。(见《文物》第7号1954,第140页“宝成铁路青工李发现的汉代硕宁太后印章”)。

晋代至唐宋时期,石牛道多以阳平关镇为界,沿嘉陵江向南至广元朝田。这从嘉陵江沿线行政体制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从后汉到三国,汉寿以北,白水以东,绵阳以西,莒县以南,都没有行政建制,石牛路必须经过白水。三国时期,赵桓县位于朝天东北。华阳国志校补图认为在今广元东北,陕西沙河与阳平关镇之间,嘉陵江畔。那么三国时期已经被重视了;金朝分为金寿(即蜀汉汉寿,今广元赵华镇),并设立兴安统治四川广元。隋改兴安为绵古(见《旧唐书》)。唐武德析四年,绵古县分为三郡,由南安府管辖。在今四川广元以南的大滩镇,南安府于武德八年废,天宝元年改凉州,迁至沙溪以东,即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唐都擂鼓台村。宋代,直隶首府在三泉县。

宁强线的建立始于嘉平县,唐武德四年理州由南安府接管(旧唐地理,新唐地理为嘉谋,两唐地理考证认为嘉平县治宁强县南),但武德八年随南安府废。可见唐代宁强附近的经济人口还是不太稳定的。宁强县路上的地名,除洛川、龙洞外,其余均为唐末所记,其余为元代以后所记(见李《金牛路北段路线的变迁与优化》,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19卷,第2期,2004年6月)。说明宁强线上的石牛路至少是唐朝以后的。

明代嘉宁羌州(今陕西宁强)和路楠(即“朝天说”)在明清时期使用较多。这条路线上发现的遗址和墓葬大多是明清时期的,连唐宋时期的都不多见。

二、三国时期的白水关。

《三国史记》中并没有白水关二说。

《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记载:“又遣杨怀、守要点”“白水郡相关尉,故刘璋、州牧亦将守杨怀、。”

《华阳国志·卷五·刘》记载:“庞统曰:‘择殷精兵,日夜兼程,攻成都。张不武不素,全靠一招,这也是一计。杨怀、、张等名将,都曾在打过仗,都曾占据过要害。有几封信警告张让将军们回去。“刘就是其中之一。即斩其兵,遣黄忠、卓影、魏延等勒马。…"

《先主传》记载:“张增先主攻张鲁,统率白水军”...“先主大怒,唤张白水指挥杨怀,怪其无礼,斩之。”

《庞统传》记载:“张自回成都,祖上应为张北远征汉中,统复曰:“殷选精兵,日夜操劳,攻成都;张不武不备,大军一到,一举而定,也是一计。杨怀、、张等名将,各战,危急关头,闻知张有诏谏,令将军回京。将军还没到,就被派去听说荆州告急,要救,就穿上戏服,摆好阵势。这个二儿子既侍奉了将军的名声,又喜欢将军的去向,所以打算乘清启来见他。所以将军坚持下来了,他的士兵也进步了。他去成都,也是一招。归还,连引荆州,许还之,亦是一计。如果申银不去,这将是一个大事业,它不会持续很久。“可是,先主算计他,甘愿牺牲自己,吃苦,还去成都犯错误。”

从所有记载来看,很明显界头、白水、白水县是一个地方,不存在第二个白水关。

《三国演义》中,法正、刘璋书曰:“鱼之复危,真为益州之吉凶之门,今开二门……”在这样的时刻,据说益州的东、北两面都是开放的。鱼和节骨眼也叫,那么节骨眼就不是通称而是专名了,也就是白水关也是别称。

此外,三国时期的《史记》在以下地方提到了“白水”:

1.《三国志·陈群传》:“在群里,我说,’...昨天刘备从成都到了白水,在那里布置了很多任务,让人辛苦。太祖知道自己厌倦了人民。《三国志·传简》说:“准备从成都到白水关,建亭台壁垒,覆盖400多个区。“由此可见,成都经白水关到汉中的路线是主干道。

2.《三国志》记载:

”姜维从垛口回到阴平,聚集众将往管城而去。没到就听说已经破了,就放弃了兴趣,拒绝和蜀将张仪、廖化一起参加会议。”

“邓艾追姜维至阴平,简挑选精锐,欲从德阳入江中,取汉,而去绵竹,有趣成都,与诸葛绪同行。却说许受姜维之邀,不奉圣旨,径往白水来迎。将军张甜等人将被从剑阁西面派去渡河。行不到百里,破蜀兵三路,艾引登高。然后往前开。会带着绪军去剑阁,……”

可见钟会攻蜀的主要行军路线是经过白水。

3.白水关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可见一斑,其中说“鱼回紧要关头,实为益州吉凶之门”。

以上记载均表明,三国时期,金牛路主线经过白水。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白水关。

首先,主要谈打败杨的史实。

华阳国志卷九李特之;

“文硕杀了李果,以巴西为晋。平口将军李封在金寿。…

以(李)冯为征北、凉州,归镇南、南邑、宁州,与东晋李,南满、荆州皆将军、校尉、刺史。…

李锋在北,有战有降之功。小时候活得长,害了工作。…

大兴元年,冯反叛巴西。(李)我自讨苦吃,却在梓潼待了很久。公自来府城,不好意思削凤。取(李)守代封知州,征事。…

当初,卞王觉得难以战胜儿子,被刘尧打破脑袋,向金寿进发。晋寿守将李治是党的次子,但碍于遗教,不会发配成都。曜已经带回来了,弟弟也已经送回武都了。那我就是叛逆。年轻人后悔自己的错误,连白熊都要求切割。熊。众臣谏,公不从。派弟荀奉中,引中统幼攻难敌,从白水路入;派【寿】及其弟从阴一级进入,二级求援。敌人难缠,就不肯生,先死。你活不长。和荀,幼稚到下一个区别;为了深入其中,被它大大打破,幼稚和失聪都死了;一千多人死亡。"

《晋书》记载了21个李雄记录;

“杨难敌之奔也,熊安备李之抚也,而其弟乃武都也。难敌靠险为非法,求之不得。熊遣都督荀、乐慈、费达、从白水桥攻辩,令东吴太守李寿攻阴平。敌人难以发兵远离他,久不能进,荀、直驱吴街。敌人很难派兵切断他的后路,四面夹击,除掉他,死了几千人。”

汉代凉州治金寿(今广元赵华,见《历史地图集》入汉部分)。“有蛮子之说”,白水道亦白水郡。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李雄派出两军征杨大败敌军,均从晋寿出发,一路杀到,消灭了侧翼敌军;一路从白水直接到武都和边霞。白水一定与“汉阳西郡”无关。应该是四川青川沙洲镇的“广汉白水关”。而且《华阳国志》记载的“白水道”,在“汉阳西郡”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第二,谈谈宋培方明和邱池阳之间的艰难战斗。

《宋书列传》第五十八编胡;

十八年十月,南伐倾国,规矩为蜀土。考虑到汉中军队,他派建中将军冲出东洛进行防范。凉州刺史刘道真一击即冲。十一月,难为硬汉,得了金寿州神坛,于是围了府城。巴西太守刘道银的宝贝城坚守,十多日难攻。如果不可能,那还是。19年正月,太祖派裴将军、刘康祖将军、太子左吉的弓弩,以及后来从军的军三千人,派荆、雍二州兵前来求援,被刘道真所制。五月,方明等人抵达汉中,继续前进。道真到达吴兴后,袭击了假冒的忠臣将军龙符,并打败了他。安西参军魏军和建武将军姜道生,就不争下去了。道真派司马夏侯穆纪西去取白水,永州刺史兼建中将军杨亮不肯,跑去望风。闰月,方明去了高览,但镇北将军傅一德和剑街将军傅弘祖很难拒绝战斗。方明破之,斩洪祖,杀二千余人,夷狄而逃。天水余人的投降率。当富君为将军时,城已修复,方明派兵攻打,并打破了它。所以很难把老婆催到鲁,死在鲁。安西在鲁商时期就参军了,但是很难把他追出寒山峡。建杰将军杨宝池,安昌侯杨虎头出生。初难遣次子虎为镇南将军兼益州刺史,守阴平。听说父亲不在了,我就逃了,去参加下一场辩论。方明让紫苏要了,生了鸟虎,送到京城,在建康城斩首。

可见当时的白水郡在吴兴(今略阳)之西,后人所附的其他白水都不符合这个条件。

另一方面,从前面提到的南朝刘澄写的《凉州纪》可以看出,白水关的地位在南北朝时期是确定的、唯一的。

此外,白水县的位置在《水镜》中记载有误,经李道元注后得到纠正。但也有人认为《水镜》是三国时期的作品,并由此认为三国时期还有另一部《白水》,郦道元的修改是错误的。事实上,《水镜》是后魏时期的作品,郦道元此时所作的修改当然是正确的。参见我的随笔《从西汉水、汉水、白龙江的关系考证》(三)南北朝相关水道。

第四,唐代的白水关。

在记载唐朝历史的古籍中,没有发现与白水关直接相关的事件。

从汉代到南北朝,白水关的地位是明确而独特的。到了唐朝,天下大乱。一个是《后汉书》中李习安的注,意思是白水关在汉代天水郡,另一个白水关出现在汉阳西郡。另一个是唐代的杜佑,他不仅采纳了《后汉书》李习安注中“汉阳西郡”的白水关说,而且在李习安注中错误地将白水关置于金牛郡。

汉中县通甸县代号:金牛,韩萌县之地。有冢山,于导溢水。至此,便是汉水,又称绵水。颜师古曰:“汉书曰‘真’。”白水关位于本县南部是有原因的,这里是汉代古力解封的地方。

显然,杜佑继承了《后汉书》中注白水关位于汉阳西郡的错误说法,采用了关城西南的白水关,同时采用了注古关城位于凉州金牛郡西的说法,放弃了《凉州纪》中关城和白水关这一重要点。没有距离的限制,关城在凉州金牛县的西边,关城西南有白水关,所以白水关自然在金牛县的南边。放弃上一代的生命记录,被同时代人迷惑,是错误的!

第五,宋元时期的白水关。

宋元时期确实出现了一个“云州白水关”,与汉代的“广汉县白水关”不同。

《宋史列传》:“北兵从丰州入,东军不能抵抗,遂破河池,至西池谷九十里。官员和民众纷纷逃离,他们想向金奎大投降。贾柏言曰:“今日之事,可进可退。若能入险处,以己身守蜀,敌若有后视,则不深入。操曰:“若急招大军,退入大陆,则敌必前,蜀必亡。”阎娜曰:“吾志也。”我做到了,我保住了我的庄稼。

北兵从离绵六十里的白水进入六谷。没有城池,依山为障,种庄稼叫嚣,举旗击鼓为疑兵。阎娜到了夹口,退帐前,总经理和魏延回到军中,召集小将杨军、何毅了解军议情况,并抽调总经理王选的精兵强将从中受益。军队纪律涣散,三名纵火犯被捕并受到惩罚。几天后,北方士兵到达后逃走了。都崩溃了,就下绵州了。"

宋朝的绵州,就是现在的略阳。宋史记载的白水,在略阳以北60到90里之间。大致在陕西略阳白水江镇和马蹄弯乡之间(见《中国元代南宋历史地图集》)。白水河就是现在的倪青河。

而宋元注《资同治鉴》的胡三省,则采纳了李习安注的“汉阳西郡”白水关说和唐代《后汉书》的广汉郡白水关说,并进一步发展为汉中郡和广汉郡两种白水关说。并把“绵州白水关”和不存在的“汉阳白水关”混为一谈。

首先,胡三省在注释515年任太洪从阴平偷道入益州,攻魏东洛,除二守备,入管城这一历史事件时,犯了一个关于口的位置的错误。误把关城当成另一个白水关。

其实除了口,今天陕西的清河(也就是除了水)进入嘉陵江的口,在陕西宁强阳平关镇龙门洞。这个关城就是今天的阳平关镇,不是白水关,关城也从来没有叫过白水关(见黄的《阳平关及其沿革》)。

其次,胡三省继承了唐代汉阳西郡白水关的错误说法,说汉阳西郡有白水关。白水县,广汉县也有白水关。”并附“自源流,亦用同白水,故皆以白水命名”(《读书史记》卷五十六)。汉代广汉县白水关因白水而得名,没有问题。”绵州白水关”以另一条白水河(倪青河)命名,并不是因为“同样的白水从源头流过”。不存在的“汉阳西郡白水关”和白水完全没有关系。怎么能以白水命名呢?不仅不区分,还很牵强。胡的谬论,盖如此也!

知道了的错误,就知道胡所谓的“汉阳西郡白水关”也是缺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