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仰望
烦恼睡不着,听着窗外沙沙的雨声,脑海里自然闪现的不是单调的生活琐事,也不是枯燥重复的日常工作,而是一些他每天挤出时间来咀嚼的历史。想到这里,我再也躺不住了。一骨碌爬起来,很自然地抱着枕头《宋史演义》,书签从被褥上滑落,上面留下的阅读时间清晰地显示,前几天第一次阅读已经结束。虽然第一次看完日期难免囫囵吞枣,对历史脉络、人物事件、古今影响了解有限,但第一次看完的印象无疑给了我震撼,让我无法估量的理解。
我从小也爱读历史。一开始是被故事影响,后来是调查原因,再后来是感受到历史的无常,最后是对浩瀚历史的敬畏。一边拿着一边读。“以史为鉴,知兴亡”这句话经常在我耳边响起。如果我抱着这种虔诚的态度去读,从我积累的经验中,我会收获很少。我不忍心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浅薄知识感到羞愧,怕惹人发笑。可是,我的内心是愤怒的,像一千声怒吼,吐不出来。
朝代更替、兴衰荣辱的历史规律不足。让人叹服的是,在任何时候,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或者在危难的关键时刻,总是不顾家庭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奉献出自己无比珍贵的一切。这些悲壮壮阔的史实,无疑是历史长河中激荡起的绚丽多彩的浪花,让后人永远铭记它们的闪光时刻。
大宋初,晚唐至五代十国,大动乱八十余年,天下衰微,民以为治。很多仁人志士投身于帝国的建设,包括武将保家卫国,文官一心治国。
北宋中后期,苏轼豁然开朗。乌台诗案后,屡遭贬谪。他并没有消极的人生态度,《烟雨一生》表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从前在宋朝,我们要服从他,他却是全才。读史不仅是一种更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也是苏轼一生中更难理解的任务。
他知道如何保持低调,保持沉默。我想起了唐史的传奇,想起了历史书和电视剧宣传的郭子仪的贡献。他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有一次对他的女儿说,让郭代替我继承王位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他很忠诚,很低调,从不居功,对皇帝派来的太监也能毕恭毕敬,彬彬有礼。
南宋有机会再次统一中原,岳飞北伐成功是第一次失去机会。后来岳飞也被冤杀了。之后,张浚、赵鼎将一心主持,希望统一中原,但宋孝宗和平安宁之心不死,又不贤惠,故对武将多疑。往往在关键时期,统帅受制于听信谣言,以至于功亏一篑。
每次读到类似的历史事件,我都会感到悲伤。东晋南北朝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吗?东晋偏江南,不进则退。当祖逖小的时候,他听到小鸡在跳舞。后来他去了中流统一中原,珍惜时间的统治者无能为力。刘宋也有机会,但内斗耗尽国力,最终无力与北魏抗衡,更谈不上恢复汉唐辉煌。
蔡东藩先生写的通俗演义的真实性是毫无疑问的。是毛主席的枕边书,也是民国时期学生课后的补充读物,也可以作为热爱历史的人的参考。说它是二十四史的缩短版并不为过,它本身就是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