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冷战史
一)欧盟公司法的立法背景
欧盟的基础是欧洲煤炭和钢铁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能源共同体。欧盟的成立是因为各国都经历过二战,欧洲经济急需各国政府的合作,以重振经济。1950年,时任法国外长的罗伯特·舒曼提出了欧洲各国政府联合管理煤钢生产的方案。这个计划得到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响应。1951 4月18日,法国、前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随着形势的发展,上述六国于1957年3月25日在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在第一个《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导言中也明确指出,建立共同体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取代长期的敌对状态,以此来维护他们的基本利益,并作为在长期被流血冲突所分裂的人民之间建立一个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共同体的基础”+0973 . 65438686666后来,在1981 65438+10月65438西班牙和葡萄牙在6月1986+10月1第三批加入三个社区。从65438年到0990年,前东德作为统一的联邦德国的一部分,自然成为三个共同体的一员。到1995年10月1日,奥地利、芬兰、瑞典三个国家加入了三个共同体,后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也加入了共同体,从而使成员国总数达到15。1992年2月7日,当时的12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这一条约重申了“在欧洲人民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盟”的宗旨,并提出在三个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欧洲联盟。《欧洲联盟条约》于1997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修订。
目前,捷克、匈牙利和波兰也在准备加入欧盟,他们的谈判开始时间早于3月的1998,早于2002年2月的12,即哥本哈根欧盟峰会的标志?谈判进程圆满结束。正是由于国际上对多国联盟统一的重视和复杂的过程,对于现有的欧盟成员国或申请入盟的国家来说,迈向《雅典条约》的过程并不容易。2003年4月6日在雅典签署的加入欧盟条约使欧洲统一进程进入了最后阶段。整个加入过程还有很多内部准备,包括法律的协调,宪法的制定,特别是地区政策和农业政策。加入欧盟的批准程序完成后,这些国家将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目前三国已成为北约新三国,也在积极参与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合作。欧盟的25个盟国在未来将保持强大,与国会一起参加即将召开的政府间国际会议(IGC)。匈牙利、捷克和波兰的政府和商界非常重视经济多元化,包括积极与欧盟以外的国家,特别是大中华区,包括澳门和香港建立关系。三国政府准备为澳门公司及其国内公司进行商业配对。此外,三国加入欧盟后,产品标准、技术、卫生和安全规则将与欧盟国家统一,澳门的出口产品早已达到欧盟标准,因此澳门出口的电子电气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进入捷克、波兰和匈牙利。波兰驻香港总领事Miroslaw?在谈到澳门的投资环境时,盖夫斯基表示,波兰是连接东西欧的桥梁,这个国家的劳工平均时薪为2.6美元,远低于法国的65438美元+09和德国的22元。并且在国家正式加入欧盟后,投资者可以无条件进入这个拥有5亿人口的市场,享受其他投资优惠。
在欧盟,除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罗马条约》(1957)、《欧洲中央银行章程》(1992)、《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7.8.1952),经济法领域主要集中在公司法(下一节讨论)。
1985年6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完成内部统一大市场白皮书,提出在欧共体内部建立“无国界”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现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1985年12月,委员会的“白皮书”得到了理事会的批准。为了推动白皮书的实施,1986年2月,欧洲理事会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欧洲单一文件,对《罗马条约》进行了第一次重要修改,用“有效多数”取代了“一致同意”的决策条件,从而帮助部长理事会和欧共体委员会更有效地构建统一的内部市场。《欧洲一体化文件》于1987年7月1日生效。经过几年的努力,欧洲统一市场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启动,商品、资金、服务和人员开始在欧盟成员国内部自由流通。欧盟市场需要相应的统一市场规则。作为市场的主体,公司从一开始就成为欧盟的迫切研究对象。成员国不同的公司法律规则在法律领域对企业、股东和债权人都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尤其是不同的法律规范使竞争秩序的良好功能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欧盟做出了以下司法努力。
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
1951 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意大利罗马签署了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 65438+10月1,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合并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布鲁塞尔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了欧共体。
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成为欧共体第十个成员国。
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986年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加到12个。
1993 165438+10月1根据内外发展的需要,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
1995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
2002年6月8日,欧盟115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十国加入欧盟。
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雅典举行的欧盟峰会上,上述十国正式签署了入盟协议。
2004年5月6日,10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
2007年6月65438+10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欧盟。
截至2007年6月5日至10月5日,共有27个成员国,即: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相关知识
1.欧盟主要出版物:欧盟官方杂志、欧盟月报、欧洲文学、欧洲新闻-外交关系和欧洲经济等。
2.欧盟旗帜:1986于5月29日正式悬挂,天蓝色背景,上面有12颗金色星星,代表欧盟12个成员国。制作奥运旗的目的是为了表明我们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盟的印象和欧洲的认同感。
3.欧盟会徽:1988 1。会徽底部为蓝色,上面的12颗星星组成一个圆圈,象征欧共体的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是成员国的名称。
4.欧盟的联盟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5.欧盟的题词:“多元与统一”。
1,经济
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从关税同盟开始,通过实施共同市场和统一大市场,最终走向全面的经济和货币联盟。
1968 7月1日,欧盟实现关税同盟。1985年6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关于完成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提出在欧共体内部建立统一的无国界大市场,真正实现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1985 65438+2月,委员会的《白皮书》获得理事会批准。1993 65438+10月1,欧洲统一市场正式启动,货物、资金、服务和人员开始在欧盟成员国内部自由流通。
为了巩固工业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避免汇率过度波动,欧共体于1979年3月正式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为单一货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89年6月,欧共体马德里峰会通过了《关于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从1990年6月到1年7月分三个阶段实施经济货币联盟的目标。19911欧共体2月的马斯特里赫特峰会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确了经济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实施途径和期限。2002年6月65438+10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3月1日,欧元区国家原有货币停止流通,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欧元区有12个国家。
欧元的出现使欧洲各国的金融市场和股票交易更加一体化,欧洲在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加强。欧元作为国际清算、交易和储备货币的地位直接挑战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从而在经济上有助于多极世界的发展。
2.政治
战后欧洲一体化虽然从经济领域起步,但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政治目标。只是由于成员国对所谓高政治领域的敏感性,以及在这些领域主权转移的困难,政治联盟一直只是口头上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欧洲政治一体化取得了一些成就,形成了一套“欧洲政治合作”机制。尽管这一机制独立于欧共体的共同机构,具有明显的政府间性质,但它毕竟开创了欧洲政治合作的先河。此外,欧洲议会于6月1979举行了首次直接选举。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恢复,政治联盟的目标开始再次出现。1986年2月,欧共体国家签署了《单一欧洲法案》,为以后建立欧盟做了法律准备。随后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为欧洲政治联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梅奥首先提出欧盟应该建立一个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此后,理事会70次就外交政策采取共同立场,50次采取联合行动,包括在非洲和其他地区开展排雷行动,向巴尔干和中东等危机地区派遣欧盟特使。
在今年6月的峰会上,欧盟仍有望通过欧盟宪法。这部宪法虽然不是真正的主权宪法,但其对欧盟内部运行机制的大胆改革,对确保欧盟东扩后的有效运行、改善欧盟的“民主赤字”和强化欧洲意识具有重要影响。这是通往“欧洲合众国”的唯一道路。
东扩一直是欧洲政治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于5月1日完成的第五次东扩,是欧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东扩。标志着冷战导致的欧洲分裂终将走向历史,欧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将对欧洲格局和欧洲一体化产生深远影响。
3.安全
在防务方面,自1999科隆峰会和赫尔辛基峰会以来,欧盟和各国人民都认为,欧盟要想在世界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就需要一支独立的防务力量。虽然伊拉克战争造成了欧盟内部的分裂,但在法国、德国等国的努力下,欧盟共同防务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4月底,法国、德国、卢森堡和比利时决定建立独立于北约的军事指挥机构,确立欧盟防务的核心。5月,欧盟宣布快速反应部队原则上有能力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军事行动应对危机。6月7日,欧盟参加了由法国牵头的联合国在刚果的维和行动,这是欧盟首次不动用北约军事资源在欧洲以外独立开展的军事行动。2004年4月初,欧盟国防部长会议决定在2007年前建立一支由1.500人组成的快速作战部队,可在15天内投入战斗,可单独作战1.20天。欧盟从北约手中接管波斯尼亚维和行动的工作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在安全方面,2003年底,欧盟发布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份安全战略文件。文件在强调周边安全重要性的同时,强调欧盟应努力提高军事实力,与美国发展“平衡关系”。这是欧盟安全和防务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将对未来欧盟的自主防务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受“3.11”恐怖爆炸事件刺激,欧盟已决定建立全欧恐怖分子数据库,尽快实施全欧逮捕令,实施全欧联合监控恐怖嫌疑人。欧盟还设立了反恐协调员一职,全面协调各国的反恐政策和措施。因此,欧盟司法和国内合作的“联邦化”得到了加强,这将进一步促进欧洲的团结和一体化。
4.外交
欧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缔结了各种经贸合作协议。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向欧盟派出外交使团,欧盟委员会也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团。派遣这些代表团的目的是发展欧盟与这些不同国家的双边关系,宣传欧盟的价值观,提升欧盟在世界上的形象,并让布鲁塞尔了解东道国的最新发展。
近年来,欧盟的全球外交攻势明显。一方面,欧盟调整了与美国的关系,在中东问题、伊拉克重建等问题上与美国拉开距离。另一方面,欧盟加强了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国际政治中的多边主义原则。欧盟每年还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等主要伙伴国举行一到两次首脑会议,讨论双边经贸、环境保护、打击国际犯罪和毒品走私、人权等问题。
欧盟一直非常重视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积极东扩的同时,还努力加强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关系,积极推动欧盟与地中海国家的合作。欧盟的“近邻外交”旨在维护邻国的安全与稳定,维护自身至关重要的安全利益。此外,欧盟充分利用各种国际论坛宣传其主张,包括联合国、欧亚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盟的全球外交极大地提高了欧盟的国际“知名度”,增强了欧盟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欧盟东扩后可能会有很长的磨合期,也可能会有挫折和失败,但这是欧洲大陆走向统一的重要而关键的一步。欧洲一体化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危机都是前进道路上的里程碑。欧盟内外形势的发展使各国经济政治一体化不可逆转,欧盟必将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超级政治力量。
一、认同: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隐形环节
区域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一种根深蒂固的“维系力”,即它们之间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相互接受、理解和信任,对共同利益有相对一致的认识和追求,从而使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相对一致的行动。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总是建立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但“认同”或“文化认同”才是国与国之间信任的基础。
身份是抽象的、无形的,是由这一地区的文化渊源和长期互动形成的。由于思想文化相近的国家对共同利益和世界发展的看法和追求更加一致,相对容易取得理解和共识,因此可以在国际事务中结成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对国际关系和区域合作影响巨大,往往成为政治经济合作或对立的深层次因素,是区域一体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软件”。
欧洲大陆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一度打得你死我活,但战后迅速走向和解,直至建成欧盟,成为地区合作的典范。当然,这有政治经济利益、历史机遇等。,但内在动机不可忽视。欧洲国家一脉相承地继承了基督教文明,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建立了相互认同。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省,进一步维护了这一地区民主、法治、人权的核心价值。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东亚。
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在近期与西方的交流中产生的,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相比之下,东亚一体化进展缓慢,问题很多,远远落后于欧洲、北美甚至拉美。关键问题是缺乏信任,即缺乏相互认可。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因为历史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要从文化的深层次去寻找原因。比如东亚认同的基础是什么,或者说维系东亚国家的纽带是什么?“东亚共同体”的价值观,或者说实现东亚一体化需要什么样的共同原则?在2003年6月5日至2月5日的《东京宣言》中,日本和东盟强调了东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并试图以此作为建立日本和东盟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然而,时隔两年,日本“东亚共同体理事会”(CEAC)[1]在其题为《东亚共同体构想的现状与背景及日本的国家战略》[2]的政策报告中,明确提出东亚的“和平、繁荣与进步”要靠西方的“自由、民主与人权”来实现。
由此可见,虽然文化及其价值观在东亚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已经受到相当的重视并被提上日程,但具体内容仍有待商榷,有时甚至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根据欧盟的经验,区域一体化是以认同为基础的,认同需要共同的价值观来支撑。因此,东亚应该提倡或尊重什么样的共同价值观,是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东亚认同取决于文化的“根”,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弧”。
走向东亚区域一体化,建设“东亚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这一地区的永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我们必须立足于地区现实,结合这一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索新时代东亚认同的建构。
第一,植根于东亚的历史文化传统
公元前3世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儒释道的中华文明开始向朝鲜半岛传播,后又传播到日本列岛和越南。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使东亚各国的人文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儒家思想下融合统一,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或称“汉字文化圈”)。
东亚价值观是东亚文化的核心,特指东亚地区特有的思想文化观念以及以此为基础认识和判断事物的价值取向。因为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所以构成了东亚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东亚价值观已经深深地印在东亚各国人民的脑海中。即使他们强烈接受西方文化,他们终究会用东方思想实践西方原则。比如著名的“东亚模式”,它包含了与西方个人主义相对立的集体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服从权威的社会秩序观,被认为是东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东亚共同体理事会”的政策报告(《东亚共同体构想和日本国家战略的现状和背景》)无视东亚的“集体无意识”,照搬欧盟的“共同原则”,显然不妥。东亚地区相同或相近文化之间的长期共生关系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任何脱离文化“根”的价值观念都是无根的。
第二,东亚包容多样性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尽管东亚有着历史和文化的共性,但它并不像欧洲那样一体化。特别是近代以来,东亚国家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外来文化,主要是现代西方文化,大踏步前进,不断冲击东亚文化传统。再加上东亚政治局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东亚文化及其价值观一直处于弱势状态。由于东亚国家在各自发展道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东亚缺乏今天欧洲那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至于“东亚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成为国际学术界颇具争议的话题。
然而,日本“东亚共同体理事会”的政策报告提出,要在“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东亚的“和平、繁荣、进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可厚非:第一,欧盟作为一个例子,就是这样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二,东亚拥抱文化多样性,不排斥西方价值观。近代以来,它积极吸收和融合西方先进文化,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但这无疑是抛弃了东亚的文化传统,忽视了原有的东西。
日本的政策报告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价值取向问题。比如明确提出欧亚大陆外围的新兴民主国家要联合起来开展外交,确立“自由繁荣之弧”的政策,并由此形成“自由繁荣之弧”的“有价值外交”。这显然跨越了东亚的地理范围,呼唤以意识形态为线的朋友。实际规划的并不是真正的“东亚共同体”。2003年日本与东盟签署的《东京宣言》强调东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符合地区实际,但只是表明一种“意向”,缺乏具体的内容和措施。东亚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作为东亚一体化的共同原则,我们可以提炼出根植于传统、包容多样的“和谐、多元、共赢”的价值理念。
第三,弘扬东亚价值观,创造东亚区域特色
东亚认同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孕育在东亚历史文化的“根”中,在“和谐、多元、共赢”的旗帜下相互接受。只有借助认同的力量,而不是排斥异己的意识形态,才能把各种制度和形式的东亚国家聚集在一起,最终实现东亚一体化的宏伟目标。秉承“和谐、多元、共赢”的价值理念,东亚一体化将形成以下区域特征:
一是多元共存的区域组合。也就是说,无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如何,东亚国家都将本地区视为一个整体,求同存异,合作共赢,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东亚的“和谐、多元、共赢”和欧盟的“自由、民主、人权”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属于不同的思想文化类型。前者具有包容性,体现了多元主义精神;后者属于这一类,有一元论倾向。东亚大多数国家崇尚文化多样性,不追求价值观的独特性,因此反过来可以促进共存理念和协调意识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地区认同。
第二,学习西方,但又不同于西方的地域特色。东亚国家对现代化的热切追求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构成了当代东亚认同的重要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东亚传统根深蒂固,在“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已经深深地烙在了这一地区人民的心中。即使西方文化渗透到东亚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他们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主要价值观,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也体现在社会运行逻辑和个人行为上。
在“和谐、多元、共赢”的旗帜下构建地区认同,并不是否定“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而是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或者说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弘扬东亚价值观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多元文化之间有提炼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东西方文化中有相似的文化因素,比如中国的人文思想与西方的人权观念相似。未来国际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建立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
必须承认,东亚文化及其价值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和谐的思想、多元的观念和一些传统的道德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有很多低级落后的东西,比如法治缺失、等级观念、裙带关系等等。换句话说,东亚文化及其价值观面临着提炼和升华的问题,即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生命力,提高竞争力。实事求是地反思东亚的价值观,认清阻碍其前进的不合时宜的地方,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部分,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无疑是使东亚文化生命之树常青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以“和谐、多元、共赢”为主要内涵的东亚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时期的东亚认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东亚共同体”。认为更新提炼的新东亚价值观来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它超越了极端民族主义,倡导多元和谐的地域意识,有利于培养超越国界的新一代“东亚人”。这不仅丰富了多元化发展的世界文化宝库,也是中国“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