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编年史的创作背景
黄遵宪逐渐认识到,正确认识外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妥善处理外交事务,才是报效国家的正道。他通过对“宗教计划”的实地考察发现,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与西方的法律制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距成为西方列强逼迫中国放弃“治外法权”的借口。因此,在黄遵宪独立自由研究的思想体系中,增加了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其宪政思想的又一突破点。
1871年,中日缔结《中日和解规则》。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第一参赞。黄遵宪在日本期间(1877-1882),对原本属于中华法系的日本法制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考察,并开始撰写《日本国志》,以期为中国摆脱屈辱提供参考。黄遵宪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离开亚洲进入欧洲,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一个根本的标志是它结束了东方传统的人治模式,走向了西式的法治社会。因此,黄遵宪关注日本的法制进步,尤其是日本宪政制度的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了他的宪政思想。
黄遵宪用了八年时间完成了《日本史》,共12部,40卷,50万字。这本书“是近代中国日本研究的杰作”。黄遵宪对日本刚刚进行的西方式宪政改革的介绍,以及他在《日本国志》中的初步宪政思想,对于处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同样困境的清政府来说,是非常迫切的。可惜黄遵宪的《日本史》手稿是八年后才正式出版的(1895)。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法制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在寻求中国法制改革之路的过程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在清末开始受到各阶层的重视,并逐渐融入中国近代的宪政理论与实践。
引用古籍根据薛福成的序,黄遵宪在编纂《日本国志》时“收书二百余种”,包括中日正史、野史、笔记、杂记等。其中,日本史志包括德川三子的《大日本史》、青山秀吉的《国史编年史》、赖的《日本政治与日本外国史》、岩木松村的《国家简史》、浦生秀吉的《山梁录与正史》、《日本志与日本续》。
另据研究,《礼俗志》中的许多条目,多取自江户时代汉学家村濑雅太撰写的中国作品《艺苑日相关》。至于明治维新以后的资料,根据黄遵宪的介绍,“以许多布告和各官各省的年报为基础的书”可以看出,主要是从明治政府的郑泰官方布告和各省官员的年报中搜集的。据考证,地理资料大多来源于廖的《地理教科书》和的《日本地理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