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有哪些故事?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毗邻颐和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园林100余座,建筑面积654.38+0.6万平方米以上。它是清朝皇帝在654.38+0.50年间创建和经营的大型皇家宫殿。清朝投入了全国所有的物力,聚集了无数精湛的工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聚集了国内外40处名胜,建造了145座大型建筑,藏有无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了具有中国风的四合院,还有被誉为“万园之园”的长春园中的海晏堂、园影馆等西式建筑。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烧杀抢掠,慈禧太后随光绪皇帝逃往xi安。八旗兵、土匪、地痞趁火打劫,将园内残存的、基本恢复的近百栋建筑,陆续全部拆抢,使圆明园内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破坏。此后,圆明园的文物长期被官僚、军阀和奸商掠夺,甚至被政府当局有计划地破坏。北洋政府的达官贵人,包括一些负责圆明园遗址保护的人,依靠手中的权力,从圆明园运出石雕和太湖石来修缮他们的园林。入侵者不仅抢走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还毫不留情地将其化为灰烬。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土地容积率比故宫多一万平米,水域面积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故宫!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典雅,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同时吸收了欧洲园林建筑形式,融合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使人在整体布局上感受到和谐与完美。真的可以说:“虽是人做的,却是天方夜谭。”圆明园不仅以园林闻名,而且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丰富。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珍宝全部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这座宏伟壮丽的东方博物馆。”公园的大厅里装饰着无数的红木家具,陈列着许多国内外罕见的文物。园林汉源阁是中国四大皇家图书馆之一。园内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精要》等珍贵图书和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理规模、杰出的建筑技艺、精美的建筑景观、丰富的文化收藏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万园之园”。

1860,1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洗劫一空。19年6月7日-6月9日,园内建筑被烧。曾经奇迹般、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断壁残垣供游客凭吊。

姓名来源:

“圆明园”是康熙皇帝命名的。圆明园的门楣上挂着“叶璇御书”三字匾。这个园林的名字,雍正帝有个解释。据说“圆明”二字的意思是:“圆则迷,君子也在中;明亮而闪耀,人才之智也。”意思是“圆”,就是一个人的品德完美,超出常人;“明”就是政绩光明、完美、睿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君主智慧的理想标准。

此外,“圆明”是雍正帝自太子时代起就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帝信佛,对佛教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和《御魔异志辨》。在清初佛教宗派的格局中,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雍正帝以“天下宗师”自居,对佛教施加影响,极力主张三教合一、禅合一。康熙帝将此园赠给胤禛(后来的雍正帝)时,亲题园名“圆明园”是取自雍正的佛号“圆明”。

景观建筑特色:

圆明园融合了当时江南几大名园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画融于千变万化的情景之中。圆明园的南部是朝廷区域,是皇帝处理公务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是郑达光明殿,在宫廷中听政。其他地区有40个景点,其中50多个景点直接模仿其他地方的名园,如海宁的安澜园、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的日落、苏州的狮子林等.....不仅模仿建筑,还抄袭名字。还有祭祖用的安佑宫,宴用的高山高水的高楼,模拟了仙山风光中的蓬莱瑶台,再现了桃花源故事中的武陵春色。更有意思的是,圆明园还有一个西式园林景区。最著名的“大水法”是西方的喷泉、花团锦簇、海晏堂,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湖中还有威尼斯的模型,皇帝坐在岸边的山上可以欣赏千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不仅是一座宝库,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拥有许多珍宝、书籍和艺术杰作。里面有名人字画、秘宅典籍、钟鼎珍宝、金银首饰等珍贵文物,浓缩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圆明园也是一个奇花异草的花园,有数以百万计的珍稀花木。完整见证过圆明园的西方人,都称她为“万园之王”。

除此之外,圆明园也是除了故宫之外,皇帝住过最多的地方。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占地5200多亩,景点150多个。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第四个儿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的花园。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园林已初具规模。同年11月,康熙皇帝游览了圆明园。雍正帝于1723年即位后,对原有园林进行了扩建,在园林南面修建了郑达光明堂、秦征堂和内阁、六部、军部的值房,以“避噪音,听政治”。乾隆皇帝在位60年,花了几百万修建圆明园,天天修瓷器,挖水搬石。除了圆明园的局部增建和改建外,他还在紧邻的东面修建了长春园,并将其并入东南的蕲春园。到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格局基本成型。嘉庆朝主要对蕲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主要的园林场所之一。道光年间,国事衰败,财力不足。但宁可撤走万寿、香山、玉泉的陈设,停止热河避暑和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重建和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