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一些道德典故。

孔融放弃了最大的梨

孔融,孔丘后裔,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任北海相,又称“孔北海”。他直言不讳,直言不讳,后来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孔融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擅长写散文。原选集代代相传,可惜在宋代失传。后来明人把他的佚文编入《孔北海集》,收了36篇。

孔融年轻时才华横溢。他十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谒见当时著名的文士。他言辞犀利,充满惊喜,被大家称为巫师。只有台中的医生陈炜说:“是时候了,但大不一定好。”孔融反驳道:“想你了,我就当棋子。”大家都感叹道:“这孩子长大了,就是当今时代的大器了。”孔融从此成名。

相传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家吃梨。一盘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哥哥先拿。猜猜孔融拿的是什么梨?他不挑好的,不挑大的,只拿最小的。爸爸看到后非常高兴。孩子虽然才四岁,确实懂事,却故意问孔融:“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带最小的;大的是留给我弟弟的。”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一个弟弟,他不是比你小吗?”孔融说,“我比我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我弟弟。

孔融四岁了,知道怎么做梨。给兄弟让路,给兄弟让路。从此,孔融谦虚礼让的美德为人们所称道。后世的教育家把“孔融李让”写进了启蒙教材《圣紫晶》,以此来教育孩子们讲礼貌,让这个故事流传更广。

后来孔融步入仕途,虽然身居高位,但还是保持了这种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曾被城内敌兵围困。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忽见城外一人持枪向前跃起,冲入敌阵,左奔右突,冲破重围,来见孔融,曰:“吾名太史慈。我昨日从辽东回家探亲,知道敌人被土匪围困,我母亲一向在你手下得宠,特来救他。”原来太史慈有一个老母亲。

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助。他经常派人送小米、丝绸之类的东西,逢年过节亲自去看望他。老母亲心存感激,命令太史慈去救她。

孔融为官几十年,尊老爱幼,“宾客盈门”,深得民心。这不能不说是因为他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待人接物的基础。

杨真拒绝付款。

东汉时,杨震是个清官。因为朝廷昏庸,他在杨镇五十多岁。先后被贬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去昌邑的路上,他推荐了荆州的人才王米为昌邑知府,王米晚上带了十斤银子给杨真。杨震说,“(我们是老朋友)我认识你,你不认识我。为什么?”王米说:“天黑了,谁也不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米羞愧地离开了。

等待...我经常读三字经。建议你也读读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