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的历史渊源

“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杜南赋》云:“唱烈招女,坐南阁起筝舞。”高曰:“南哥,以南音为曲。”文献中记载了“南音”。《鲁春秋注》注:“于兴公,见涂山之女,之遇,游陇南...女人是一首歌。歌里说‘侯人真不好意思!’这是南方音。从《后任茜义》与《楚辞》的相似性来看,南音主要指楚音,也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殷悦。(杨匡民:《楚生古今初探》,《江汉论坛》第5期,1980。)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

(1)据文献记载,光启元年(885),王超、王带兵入闽,带着唐代大曲在民间流传。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独特的“南曲”。

(2)南曲的主要乐器琵琶的演奏姿态是倾斜演奏的。所用的笛子严格定义为一英尺八英寸。这两种乐器的姿态和造型与旧唐人一致。

(3)南曲中有许多曲牌名称与唐代大曲、法曲相同。如马哈都勒、子夜歌、清平乐、凉州乐、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柴静记》、《大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也在南曲中演唱。关于南音起源的研究资料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南音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和歌”,如带有南音影子的“潮流”、“混沌”、“艳情歌”;

2.南音起源于唐代的“大曲”和“雅乐”;

3.南音源于元明时期的《曲》;

4.南音形成于明清,北曲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