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村落彭家寨

湖北古村落

彭家寨

当传统建筑上承载的大量地理特征和文化记忆已经被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无情抹去,我们很难通过观察过去的建筑来判断一个地方的地理和文化区域。但吊脚楼这种古老的干栏建筑,至今仍被包括土家族在内的鄂西少数民族广泛使用。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大载体,土家族吊脚楼是了解一个土家族民族文化体系的最佳捷径。

“外墙为奎下,内侧为西山所围。路很险,路也挺混的。”自古以来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样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家吊脚楼平房——彭家寨。

彭家寨位于鄂西,恩施市宣恩县境内,与湘西、重庆接壤。彭家寨所在的两河口村由龙潭河边的一条老街和八座土庙村舍组成,占地约800公顷。常住人口中,土家族占80%。彭家寨是土家吊脚楼的典型代表。

彭家寨山川秀美,地形奇特。村子位于“观音莲”右侧,观音山下。东面以一条叫“茶鸡沟”的河为界,河上有一座百年历史的亭桥,所以此地叫梁桥。村前的龙潭河穿村而过,河上有一座40米长的铁链桥将村子与外界连接起来。“十八罗汉”像观音大士的守护神;村后山峦起伏,群峰秀丽,翠竹摇曳;龙潭河边,有狮子岩和水红寺相对。下游,王家寨旁,有“二龙戏球”的美誉。其地形特征壮观,具有辅助潜力。

彭家寨风景秀丽,色彩斑斓。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可以看到绿色的草,茂盛的树,绿色的竹和美丽的花。村前是农村楼房,稻浪起伏,山歌、农耕山歌、清风、空谷不时传来;河流小溪里,土家族姑娘挑水洗衣服,孩子玩耍;山上,羊悠闲地吃草;田野里,鸭鹅不时争抢食物,一派田园风光,迷人至极。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一对年轻夫妇长途跋涉去参观他们祖先的旧址,以实现他们祖先的愿望。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雾灵山北麓。突然,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无法前进。在河的另一边,两座山对峙着,其间一条小溪像一条彩色的链子,连着一条大河。左山桃花盛开,色彩斑斓,形似“金字塔”,称为桃花山;右山巍然耸立,竹露秀丽,奇石嶙峋。形似“观音莲”,名观音山。眼前的美景犹如世外桃源,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让这对夫妇幡然醒悟。“这不是我们要找的祖先旧址吗?”

然而目前河水湍急,夫妻俩因为无法过河而感到难过。焦急中,突然看到一道闪电划破天空,河中云朵缓缓升起,一座小木桥在雾中时隐时现。这对夫妇在狂喜中手拉手过桥...

据说这对夫妇是彭家寨彭土家族的祖先彭怀三和他的妻子杨。从此,他们在这里耕男织女,繁荣昌盛,创造了彭家寨的历史。至今彭家寨仍流传着一首古老而优美的歌谣:“观音是莲花金字塔,四龙藏怀,蓄势待发,十八罗汉立两旁,人杰地灵。”

彭家寨是典型的血缘村,都是彭的后代。清代,彭从湖南迁居至此。彭的迁徙路径基本符合“北迁江西,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彭姓是土家族最流行的姓氏。从彭姓的起源可以看出,部分土家族祖先起源于汉族。

彭家寨因其战略位置,曾是兵家必争之地。1909-1912年,贺龙的骡马帮曾经从湖南桑植经过彭家寨。参加革命后,贺龙多次到沙道沟彭家寨宣传革命,组建红军。国内第二次革命时,沙道沟也是湘西根据地之一。

彭家寨建筑群以吊脚楼为主,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我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刚先生在考察恩施古建筑后撰文:“要选拔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彭家寨晋级是肯定的。”并以歌声赞美:“此世五菱之缘未尽,穷年有彭家寨,地上有楼阁,幸甚。”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建筑,最原始的原型是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还停留在模糊的原始时代时,晁氏家族创造的吊脚楼已经作为最古老的民居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依水而立,依山而建,集青山绿水之灵气,与自然融为一体。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玲珑,精致端庄,在古朴中呈现出顺应自然的大美。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散发着生命真正的纯净,没有一丝喧嚣和浮华。有你在,世间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烦恼的心也就放松了。

自彭家一家迁入后,彭家寨吊脚楼群一直处于不断的建设、修缮和使用之中。既有在建的新吊脚楼,也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建筑。目前保存完好的房屋有40多栋,每栋都自成体系,面积从100平米到几百平米不等。它是一座木瓦房,斗型屋顶,单檐。彭家寨房屋一般由正房和吊脚楼组成。主屋建在地面上,一般是三开间;厢房的吊楼建在斜坡上,屋顶与主屋平齐,吊脚的高度视地形而定;同时,主屋与厢房是“一纵一横”或“一纵两横”,由院坝围成一个小院。甘兰风格的吊脚楼来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三开间的主屋来自黄土高原的窑洞。主屋与横屋之间的围合趋势来自黄土高原的“四合院式”窑洞。

彭家寨吊脚楼是为了适应山地地形,底层架空,转角处做了一圈回廊,很大,不落地。从底部往上看,像悬在半空中,所以叫吊脚楼。吊脚楼既是一种穿斗式结构,又不同于一般的穿斗式建筑。彭家寨的吊脚楼之所以成为精品,是因为吊脚楼沿着山势一字排开,把楼里最美最有特色的部分都展示出来了。而且荀子顶部的歇山飞檐,为了配合建筑轻悬臂的感觉,四角微微上翘,犹如一种飞翔的风格,大大传神,丰富了立体造型。这样的结构在土家吊脚楼中并不多见。

土家建筑往往有三道门,第一道是宅门。居住在山山坡上的土家族,经常在村前设置寨子大门,以分地盘或抵御土匪。由于彭家寨与周边村庄隔江相望,河流成了天然屏障,河上的吊桥取代了寨门,成为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和“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的天然关卡。第二道门是院门,对于规模稍大的土家民居,往往在三河院的院落前加一道院门。院门平面多做成八字形,给人一种亲切感,象征着土家族热情好客的性格。但是三合水很多房子在建造的时候,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正门的朝向并不理想,被风水认为与主人的八字不符。这时在三合水的院坝前加了一个朝向“吉祥位置”的院门,也叫“朝门”。彭家寨多为普通村民的院落,出现的更多是院落四周简单的围墙,或者最多加个简单的坡屋顶形成门框。第三道门是正门,也是厅门。土家族往往有不装门的习惯,但也有很多人装门,但一般都是大开着的。

彭家寨的殿堂各有千秋。正厅门多做成“六合门”,由六扇你开我关的门组成,安装有门轴。每扇门两端雕刻或浮雕“飞梭花”,中间做各种门窗。彭家寨民风淳朴,小偷少。有的住户干脆不装大门,只做简单的“串烧”。

大门是寨子的头。当人们站在河岸上时,首先看到的是整个青瓦屋顶。土家屋顶有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轻盈浪漫的意境。从吊脚楼外部造型的垂直方向看,形成“占天不占地”和“不平衡平衡”的剖面。这些部分大多通过屋顶悬垂、悬挂地板和重叠的方式来处理。所以人们在观察吊脚楼的时候,会觉得生动活泼,没有一丝沉闷的痕迹。单个悬脚建筑的屋顶本身并不复杂,一般只是“I”形或“L”形。有时巨大的黑色屋顶和伸得很远的挑檐,再加上底部悬空的吊脚,会形成“头重脚轻”的格局,使人感觉不稳定,但与地面上搭建的大屋顶连接起来,又相互呼应,从而使整个建筑和谐、庄重、灵活、经济。巨大的屋檐也扩大了屋檐下的功能使用空间,人们在这里乘凉、晒谷、养蜂、喂养牲畜。特别是土家屋顶的特殊形式——“拖水”,甚至在子屋后面,沿屋顶坡度延伸两个柱距,在上面加上“飞檐”形成的扩展空间。

吊脚楼最有特色的就是吊脚。村里有各种吊脚楼,依地形而建,挂式单一,又称“一端挂”或“钥匙头”。其特点是主室一侧的厢房悬空,下部由木柱支撑。

有一种双鹤,又称“双鹤”或“簸箕口”,是单鹤的发展,即主房两端有吊翼。单鹤和双鹤不是不同地区形成的,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求。单鹤和双鹤经常共存于一处。

有四合一水式,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主屋两翼的吊脚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边形。两间厢房的楼下是大门。进了大门后,这个四合院必须爬几级石阶才能进正房。

有一种两室吊机,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在一般的吊脚楼上加一层。单吊和双吊均可。

有一种平板起重机,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和双吊都有。它的主要特点是建在平坝里,不需要根据地形吊脚,而是要把机翼抬起来,用木柱支撑。支撑木柱的地面与主屋地面齐平,使厢房高于主屋。

人先神后家,是土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人在他们的房子里为所有的神仙和祖先建立了一个空间,供全家人崇拜。这个空间集中在大厅里的“神龛”和房子里相当于神龛的地方。神社的主要内容是供奉“天、地、国(王)的牌位和祠堂。同时还贴出了求财、求神、求福、求平安的对联和文字。其基本书写格式为:竖红纸,两面写有“天、地、国(君)、师位”字样,并题写主人家的祠堂。彭家寨彭氏先祖神龛上,右边写着“龙溪堂历代先祖”,左边写着“九天四明台傅毅君”。所谓“某某堂”指的是这个姓氏祖先的来历,“龙溪堂”指的是来自龙溪县的彭姓祖先。

土家族的神龛一般设在厅堂的后墙上,中间横排一块木板,称为神坛。坛下有一个木坛,上面放着土家族的祖先——爷爷和诺陀皇后,摆着香炉和香蜡纸草,桌上放着一些装有蜡烛和水果供品的碗和碗。

当你走进一所房子,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房间——火炉房。火炉房位于主屋边缘的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灶房,后半部分是卧室。土家族父母平时住在这房子里,儿女住在正房旁边的吊脚楼里。

灶房与彭家寨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厨房的辅助用房,也是烧水、取暖、熏肉的地方,还是家人团聚、接待客人的坐处。火可以烹饪食物,给人们带来温暖。火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灶房的火算是火神,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会熄灭。过年的时候,土家族最讲究火,要连续几天非常用力地烧,以示兴旺。他们认为第三十年柴火越烧越大,来年猪就越壮。

彭家寨是山区,温差大。春、秋、冬三季,村民除了劳作、睡觉,大多坐在火堆旁取暖、喝茶、与亲友聊天。每年十二月,土家族都要熏肉。他们把肉腌了半个月,挂在炉子上方的挂钩上。烟熏腊肉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不易腐烂,一年四季都可以吃。逛彭家寨,可以和朋友围着灶台聊天,吃这种腊肉。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会久久难忘。

彭家寨土家族的婚丧嫁娶、信仰习俗都在吊脚楼里演绎,是一部浓缩的土家族民俗史。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象征,充分满足了彭家寨土家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目前,彭家寨村有48户265,438+05土家族人,80%的人会唱山歌和各种小调,会手舞、唱锣鼓、耍把戏、耍龙灯、舞狮,等等。他们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其中一个姓李的老奶奶,一个姓罗的老奶奶,两个姓彭的老人,一天能唱不同内容的山歌。

彭家寨最特别的两个习俗节目是“哭嫁”和“跳丧”。彭家寨的女儿出嫁一定要“哭着嫁”,以前不哭的姑娘是不允许出嫁的。新娘出嫁,需要九个未婚女子陪哭,称为“陪十姐”。“跳丧”又叫“祭王”,是土家族的祖先。土家族老人去世后,后代会以歌舞的方式祭祀国王,向逝者致敬,这与普通人面对死亡时的哭喊形成对比,也更明显的体现出这些土家族人彭家寨是有哲理的,懂得生活的。

“在这个世界的五菱命运之前,我在穷途末路的岁月里,努力寻找桃源。幸而人间有彭家寨,亭台楼阁高耸住仙。”历史传说隐藏着彭家寨的秘密,古朴的吊脚楼展现着土家族人的智慧。“下次再来”,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彭家寨土家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家乡的骄傲。

一个山民的建筑文化,就写在这片土地上,像一个伟大的创造者的意志。一串红辣椒缠在吊脚上,一坨黄玉米挂在傲人的把手上,一穗金黄的稻穗在吊脚前的田野里随风起舞。

吊脚楼的十月,更白的炊烟,是傍晚牛眼里红肿的惊叹号,牧童敲响的铜铃,清脆有力,如同舞动的战鼓。只有在这原始的大山里才能有这样的文化现象,只有恩施林海的营养才能滋养出土家族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