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俄贸易怎么样?

中俄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中俄贸易的历史与现状——总量分析十余年的中俄贸易呈现出两阶段特征:总量起点低,前期年度波动较大但趋势平缓,2000年后呈现加速增长态势。(1)阶段特征1。总量起点低:中俄贸易额起点很低。从65438到0992,中国对俄罗斯出口23.36亿美元,俄罗斯对中国出口35.26亿美元。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加起来不超过50亿美元;两国对对方的出口分别占当年各自出口的2.8%和6.9%。应该说5%以下的出口不会构成一国贸易政策的重要关注点。2.初始年度波动较大,但趋势平缓:199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76.73亿美元,增长率为41.26%;但两国贸易从前一年的峰值大幅下滑至1994年的50.76亿美元,下滑幅度为33.84%;并且在之后的六年中,除了1996的贸易总额达到68.44亿美元之外,其余年份都在50-60亿美元的区间。3.加速增长期:自1999以来,中俄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大部分年份增速在30%以上。中俄贸易平均增速快于中俄。在16期间,中俄贸易的阶段性发展特征非常明显,几乎所有关于中俄贸易的研究文献都有提及,但对于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在此期间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俄罗斯国内经济条件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是这种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见表1)。——中俄双边贸易第一年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的激进改革措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产量下降,国内生产大幅下滑,gdp快速下滑,国内市场物资极度匮乏。国民生产和生活严重依赖外国商品的进口。中国和俄罗斯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所以这种需求信号可以很快传递到中国,使得这一时期中俄贸易发展比较快。然而,这种快速发展期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隐患:俄罗斯建国之初,国内政局不稳,对外贸易机制和法律体系不健全,难以有序管理迅速发展的各种形式的贸易,因此这一阶段双方的贸易基础十分薄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这个缺陷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就充分体现出来了。随后的波动和持续在低位徘徊,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的6年中,除了1997正增长0.4%,1999正增长3.2%外,其他年份均为负增长。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不足对双边贸易产生了多重影响。第一,国内经济条件的恶化使得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只限于首先解决这一迫切问题,而忽视了贸易环境和贸易方式的发展和促进。二是作为双边贸易的一方,国内经济不景气,难以发挥其经济潜力,在双边贸易中有所作为;第三,对于贸易伙伴而言,对方经济形势恶化,贸易风险增加,难以扩大和深化贸易。在此期间,不仅中俄贸易,而且俄罗斯的整体外贸形势也受到同样的影响。1999之后,俄罗斯经济终于走出危机,进入恢复性增长期。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GNP)除了2001年增长5%和2002年增长4.3%外,其他年份都保持6%以上的高增长。国内市场越来越活跃,对外贸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金融秩序有所改善,支付能力有所提高。因此,这一时期两国进入贸易发展的快车道,以年均29.46%的速度快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行为也是影响中俄贸易的重要因素。比如第一阶段,俄罗斯因为经济危机陷入僵局:一方面缺乏生产商品的投资资金,另一方面因为市场无序而缺乏资金来源。当时俄罗斯国内物资极度短缺,店铺库存被民众抢购一空,货币极不稳定。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对俄贸易的优惠易货政策,促进了两国贸易额的增长。同时,为缓解国内供应不足的压力,俄罗斯完全放开外贸体制,采取自由化贸易政策,鼓励零关税进口外国商品,为双边贸易的发展打开了大门。但在第二阶段,俄罗斯重点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国也重点发展与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双边贸易。因此,虽然这一时期中俄关系发展正常,但并没有什么重大措施有效刺激两国贸易发展。同时,在此期间,为保护国内产业尽快恢复,俄罗斯开始大幅提高关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双边贸易;相应地,本世纪初以来,在中俄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发展稳定关系的情况下,两国政府在“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上,开始将两国合作的重点转向经贸领域。2000年,两国签署了《中俄政府间贸易协定》2001-2005,2001,又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贸发展,丰富和深化了两国经贸合作内涵,丰富了合作形式。同时,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俄罗斯大幅削减关税,这也给双边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好消息。自此,中俄贸易在经历了十年的磨合期后,终于走出低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俄贸易还处于政府行为导向阶段,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二)贸易结构和贸易逆差1。贸易结构。中俄贸易的另一个特点是贸易总额长期偏低。直到2005年,在经历了37%的高增长率后,中俄贸易仍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不到6%。2006年,这一份额再次下降。原因之一在于贸易结构的初始特征。两国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交换上,并没有深入到要素市场成为可以通过工程可持续地向对方出口的国民经济组成部分。在产品贸易的发展中,两国都利用了资源的比较优势。俄罗斯对华出口转向能源和原材料,不仅比中国生产成本便宜,而且有些产品是绝对优势,而中国没有相应的产品。可以想象,如果俄罗斯不是单方面向中国出口原材料,而是跨境延伸自己的能源和材料工业生产链,当输油管道引入中国时,就会像英国bp公司在美国设立加工厂那样催化裂解原油,然后拉长产业链向美国消费者提供石油服务,从而呈现出工程推动的产业链跨境延伸的特征,贸易结构将从产品市场深入到要素市场。在全产业链序列的各个环节与中国进行贸易,结果是贸易总量因结构性扩张而增加,因出口导向型的国民经济成分而具有可持续存在的潜力。中国对俄贸易也应采用上述方法。这也是中美、中欧、中日贸易占中国贸易大部分的结构性原因。其次,扩大贸易不仅是产品市场贸易的瓶颈,也是解决体制问题的需要。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起步较晚,两国的对外贸易制度和法规不健全,无法为双边贸易从产品市场向要素市场转变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三,中俄虽然相邻,但由于幅员辽阔,邻国的优势并不十分突出。中国的经济重心在东方,而俄罗斯的经济重心在西方。两地相距甚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边贸易的成本。但如果双方的贸易通过工程项目扩展到要素市场,这种成本劣势就会改变。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地缘政治利益上与中国并不一致。如果中俄贸易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无疑就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地缘优势的战略伙伴。2.中国持续的赤字。自从两国贸易发展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超越他人的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大多集中在重工业和能源等高价值商品上,而中国主要出口低价值的轻工业产品。贸易货物价值的差异使中国长期处于被排除在市场之外的地位。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价值逐渐增加。例如,机械和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主要项目(见图2)。从这种贸易结构来看,中国的逆差主要反映了两种力量的对比:世界油价上涨带动的俄罗斯能源、原材料等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动的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的出口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