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老街在哪里?

凤城镇位于奉贤区东部,距浦东国际机场35公里,距虹桥机场50公里,距建设中的新海港15公里。横向A30高速公路、四川丰南公路、大冶公路、浦南运河和纵向凤新公路、葫芦洋高速公路、杭塘公路、凤新港,以及规划中的A3高速公路、浦东铁路,使丰城沿江临海,水陆交通便利,工商业、农业发达,商贾众多。

凤城镇历史悠久,唐代开元元年(713)重修防御海堤时在陆地上修建。据元代徐硕《贾致远合志》记载,此地原名青墩,又名墩明,因海贼进犯时在码头上生火而得名。树木成荫后,改名青林。五代乾隆年间(948 ~ 950),在境内设立青墩盐场,与浦东、元布盐场一起划归秀洲(嘉兴府)华亭县盐监(《浙江盐场及浙江盐场沿革概要》)。明朝洪武十九年(1368),新国公汤、杜坚修筑青村堡御敌,并在青村设立千户驻军。明朝郑德年间,改名为寿余庆村前湖楼。清雍正四年(1726),在华亭东南设立丰县。雍正九年(1731年),县衙迁青村市(今凤城镇)。宣彤二年(1910),全县分一市七乡,县城青村为市政厅。民国元年(1912),县令迁至南桥镇后,程响改为丰县城(丰城由此得名),为循环区、乡、社、镇。2000年,丰县撤县建区,丰城是“一城九镇”的中心镇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凤城的经济也在不断变化。在古代,凤城与海边隔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大多以捕鱼和盐业为生。五代青墩盐场是上海最早的盐场之一,有“85里”、“4136锅”之田,与浦东、元布盐场并称为华亭县五大盐场。渔业也很发达。据明代郑德时期的《金山魏徵》一书记载,当时“高桥(凤城以西)为唯一城,渔人得知此处”。明朝末年,青村(今凤城)拥有五六十艘渔船。大船出海,用长网和拖网捕鱼;船出海从事网仓生产。一月两潮,大鱼按几十斤算,小鱼也按两条算。那些没有船的人也可以靠在肩膀上卖东西,或者在海滩上钓鱼捕虾来获利。妇女和青少年靠织网谋生。那时候“勤勤恳恳一寸一寸积累,结网达到几千块钱几百金的,都比别人强。”说明当时凤城的渔业相当繁荣。清朝以后,大量围垦滩涂,盐田成为粮田,渔盐工业逐渐衰落,经济逐渐转向农业,渔盐工业为辅。

凤城老街呈十字形,分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旧社会,街北还有一条街,叫奉贤街,后来叫古有里。相传孔子的弟子子游曾在此,故名。凤城建立县政府后,县署、市署、市署、史署、监狱等行政设施相继建立;教育署、赵文书院、燕子庙、尊经阁等文化设施也进行了二次建设。文庙(圣人殿)、武庙(关帝庙)、城隍庙、镇海侯庙、圆通寺、三官堂等寺庙相继建成完善;同善堂、肖杰庙、府谷局、养老院等社会慈善设施相继建立。不幸的是,这些设施中的许多,如县署、学部、文庙、吴淼庙、府谷局等,都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六月至十月间被日军炮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