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寨的历史渊源

“瓦缸”一词的由来由来已久。考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也是东周前期。东周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划分疆域,按照身份进行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分封制。时间长了,周王室的统治者不进则退,统治势力逐渐削弱,而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却越来越强,相互让道。春秋末期,兼并战争很多,经常为了土地和人口而互相发动战争。因此,经常发生被攻击的国家向友好国家求助的情况。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2年夏,齐国出兵攻打鲁国西部的边远地方。晋杨领兵救鲁,鲁在洼地与晋援军会合。后来,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会议,人们在一个土墩上用砖建造了一个亭子,俗称“瓦亭”,因为它建在土墩上。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简称为“瓦缸”。''

据西晋史学家杜预记载:“瓦、……东郡颜县东北(即华县牛屯镇一带)有瓦亭。”据《春秋大事年表》“华县东南瓦岗基,卫辉府,为古瓦亭。”春秋时史学家杨伯钧在《左传注》中说:“瓦乃河南华县瓦缸之集。”因为这里以前是“瓦”地,有“瓦亭”,又因为“瓦亭”建在高高的山头上,所以人们就叫它“瓦丘”。

瓦岗军和瓦岗村的起源都来自瓦岗军首领翟让。那么翟让为什么要选择这里作为基地呢?要了解瓦缸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和复杂地形。据历史考证,瓦缸在隋代位于古黄河东南岸,北面临白马渡口,南临通济渠(南运河)。西渡黄河离永济运河(北运河)不过百里,瓦缸就在南北大运河的喇叭口外。南北运河是隋朝的交通要道,瓦缸是军事要地。然而,就瓦岗而言,它是董军的一个偏远地方。这里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土坎起伏,树木丛生,沟渠河流纵横交错,水鸟成群,芦苇遍地。这种环境既便于驻军,又便于进攻。于是翟让选择瓦缸作为起义的地点。

翟让举起义旗后,为了集结武装力量,抵御敌人的进攻,在方圆修建了一座20多平方英里的雄伟寨寨,十分雄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瓦岗寨”。翟让的起义部队因集结在瓦岗寨而被称为“瓦岗军”。瓦岗军就驻扎在这里,使得隋朝的兵马长期攻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