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初中历史?
学好初中历史的方法
1,做好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预习,我可以先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找出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印象,把重点放在不懂的地方。
2.在课堂上记笔记
做笔记,不要只是抄老师的话和词。而是有针对性地记录课文的整体框架,填补一些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从宏观上为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的框架和经过提供指导。
3.课后注意知识点的串联安排。
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都遵循一定的过程或规律。一定要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知识点会记得更牢,不容易漏掉知识点。
4.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历史作业是检验听课效果的一种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点的一种方式。所以课后要独立及时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5.不要死记硬背
历史知识要记的东西很多,所以有些同学开始死记硬背。要想彻底牢固地掌握知识,就要在充分理解历史知识的框架、关系、大意的基础上,去理解知识点去记忆这些知识,即在尽可能把握知识点含义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6.定期复习
可以安排每周复习几次,长期多读一些历史知识,记忆效果会更好。不是每次考试前期都努力学习,一是可能掌握的不够;很容易记住错误的知识。
学好初中历史的几点建议
先说“博学”。今天,教育的功利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很多家长执着于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做各种辅导书和习题,却往往忽视了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在初一初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多学习优秀的精神食粮。学习历史没有单一的方法。各种大众化的历史书籍,许多优秀的历史漫画和电影是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我身边的一些历史高分大神,从小就爱看《史记》、《汉书》、《紫同治剑》这类相对枯燥的历史名著,有的则是通过《武则天》、《汉武帝》等历史电视剧,形成了比较好的历史时空观念。有些人偏爱外国历史研究著作,阅读维克多、亨廷顿等大师的许多学术论文,有些人则喜欢有趣的历史笔记,如《世说新语》和《明朝那些事》。总之,学习没有固定的渠道。把初一初二充裕的课余时间花在泛读和学习上,无论是对于语文和历史的学习,还是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审问”。历史好的同学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热爱全国各地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在这方面,我是一个反例:我从小就不喜欢去博物馆,但我总是粗略地看一下历史展览景点,很少仔细阅读说明。当我做完题目,对高考前的一些史料略知一二时,同学们会简单地说:“我知道,我以前去过xxx旅游,所以记住了。”然而,我只能后悔——曾经有一门全新的历史知识摆在我面前,但我却从来没有过问,从来没有好好理解,最后我真的后悔了。不仅要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刨根问底,对课本上不清楚的概念也要及时提问。历史是一条线。一寸不清,一尺乱,一尺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能忽视他人。
三是“缜密思考”。近年来,江苏的历史教育有一个突出的投机倾向,尤其是高考历史,越来越不重视背诵的能力,而是注重对历史的思考和个人观点。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往往习惯于透过政治有色眼镜去思考其他国家、其他时代、历史人物。放弃思考,随波逐流,只能导致失去最重要的思辨能力。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当时社会背景的思维习惯必须及早养成,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历史事件时,要问“真的是这样吗”和“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只有客观中立地认识历史,我们的思维才能灵活透明,视野才能包容。
然后是“明辨”。这里我强调两点,即时间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不背时间学历史是不可能的;脑子里没有多维度的时间线,就搞不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人们常说“历史和地方是分不开的”。如果有时间又记不住地点,恐怕会闹出很多笑话。以长征为例。两年长征中的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会议地址、行进路线,都是不容忽视的知识。只有明确区分中外发展的时空变化,才能在相对琐碎复杂的历史知识点中游刃有余——最高境界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和推理。
最后,就是“走”。学好历史的方法有千万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更是数不胜数。重要的是要有十年的毅力,保持每天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复习和课后阅读的好习惯。历史是一门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学科。有人说“文史哲无用”,其实是被功利蒙蔽了双眼。想象一下,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很富有。如果他守口如瓶,守口如瓶,对美英日的理解是片面的,他真的能被视为精英,赢得社会的尊重吗?学好历史不仅对中考有好处,对一个人的眼界和胸怀也有好处。
学好初中历史的好习惯
首先,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个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环节。认真听就是听老师的思路,分析教材的方法,听一些重点、难点、疑点的讲解。老师教的方式是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学习的方式。
第二,阅读历史教科书的习惯
把教材全部看完就是把内容全部看完,比如题目、分目标、课文、笔记、插图、思考题、习题大事件年表等。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一般要求。通读,就是通过阅读,把课本上的零碎的、地域的历史整合起来。这就要求在阅读的时候,要保持联系,从小到大,把地域知识放到一个章节、一个单元里进行大范围的联想和梳理。
略读就是在全部读完之后,大致浏览一下课本的内容,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一个厚实的知识体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并记录教材中的内容、章节、小节和小标题。精读是指仔细推敲和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明确教材中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并解释这些观点的碰撞,了解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异读,就是对相似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差异,分析原因,从而达到准确认识历史的目的。做笔记就是在看课本的时候做好读书笔记,把动嘴、动脑、动手结合起来,调动各器官的主动性,使大脑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第三,经常查参考书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通过查阅参考书来解决的。中学生要查阅历史字典和历史成语字典。经常查阅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拓宽知识面和视野,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四,思考和感受的习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启蒙是不能分开的。学习和思考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有链条,才能协同工作,汽车才会不断前进。学习和思考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考和感受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全过程中,使自己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革命老人徐特立高度赞扬了这种学习习惯。这里的“动笔动墨”是指记笔记,或勾画历史课本上的重点难点,或读书感悟,随时记录感受和想法,或摘抄摘抄,记录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和新颖见解。这个习惯对提高筛选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作用。
养成做作业的好习惯。
先复习,再做作业,认真审题再回答。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并改正错误,书写工整规范。
七、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背完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之后逐渐变慢。所以要求学生对刚学的东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的东西要及时。学习后避免长时间复习。这样,学过的东西就会忘记,相当于重新学习。及时复习的好处是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学习后通常出现的快速遗忘。在复习中,我们应该注意:
1.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养成当天复习的习惯。复习时,先让学生试着回忆课堂上学过的内容。如果他们一下子记不住也没关系,这正是他们所发现的。整个复习过程要倡导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精神。当你记住后再去读一本书,你记住的知识会再次得到强化,你记不住的知识会成为阅读的重点。
2.注意阶段复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复习可以解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意味着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即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上把握具体的历史事件、概念、原理及其内在联系。
八、写后记的习惯。
拿到试卷后,经常看到一些只关注试卷上分数的同学。如果他们得了高分,他们就会兴高采烈,如果他们得了低分,他们就会不高兴。有的同学甚至把试卷撕成碎片,或者揉成一团纸。后来他们发现很多题都是之前考过的题,或者稍微延伸了一下。他们看起来几乎很熟悉,但他们仍然犯了错误。学生应该对每次考试进行认真的总结,并注意在考试后做笔记。
1.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
2.初中历史怎么学好历史?
3.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初中历史?
4.初中历史怎么学?
5.如何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复习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