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起源的民间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中国传统食品粽子的由来。

粽子的起源是什么?你可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和纪念屈原有关,但你知道粽子为什么要用叶子包着吗?为什么人们把粽子扔到水里?其实这些起源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这里我将告诉你粽子的起源和传说。

粽子起源于祭祀食品。

粽子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最初被用作祭祀食物。粽子是用来祭祀的,不是祭祀最初的屈原。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东晋范评《庙制》曰:“仲夏荐粟。”这表明在夏季至日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牛角小米,也就是喇叭形的粽子。所谓“角”,是指古代最高的祭品是牛,粽子的形状代表了角;“小米”是一种黄色的糯米。五谷制成的“角粟”代表“阳”;粟米所用的“叶”(宗叶)为“阴”,阴阳合二为一,意为驱邪,祈求平安。

粽子起源的民间传说

据唐慎雅治《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怀念他。每到五月初五,他就把食物装在竹筒里,扔到水里祭祀。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叫曲辉的人。光天化日之下,他突然见到三闾大夫屈原,说祭祀用的食物被龙偷走了,并告诉他,如果以后再扔,就要用水蓼叶和五色线包起来。龙害怕这些东西,不吃它们。区辉把这次奇遇告诉了村民,村民们按照屈原的指示认真地包粽子。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早是梁代文学家吴筠写的一部志怪小说,收录在《续和》中。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要扔到水里,一说是给屈原的,一说是扔到河里喂龙的。也就是说粽子是专门用来喂小龙的,免得它伤了屈原的身体。

你为什么用艾叶、芦苇叶和荷叶包粽子?《初级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三闾博士(屈原的正式名字)的人,对他说:你祭祀的东西都被河里的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起来,绑上五彩丝线,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把小米用树叶包起来,做成角小米,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起源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湾貘。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起源与古代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作为古代历史人物,据山西历史学者考证,太谦治水早于大禹,是颛顼帝时代的治水官员。当时的台前正为治水而战,南北奔涌分流分水,一路到灵石山都被堵死了。太谦率众在灵石山上作战,开山排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在山里吃住,挖山。

当时水满了没法过,也没有船。(王禹管治水的时候,是徒步走来走去的,所以三次没进家门。据考证,台前治水早于大禹,台前治水以分水为主。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掌管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成就都大于太谦。汾河两岸家家户户都有劳工和台湾一起治水。为了保证粮食及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粮食安全,人们想出了一个水路运送粮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苇叶把粮食包起来,乘上木筏,向下游送到治水的人手中。途中,很多食物也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这种食物很快就传遍了汉族。

现在在山西,五月五日,人们祭奠汾神台,粽子在祭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