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以前的个体商户还继续经营吗?私营工厂呢?
1.旧中国时期留下了庞大的失业大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工厂倒闭,进一步增加了失业人数。上海65438+3000多家私营工厂中,只有1/4的人就业,失业者的生活极其艰难。政务会议两次讨论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建立了人民政权和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到9月底,1950,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失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得到了救济。经过精心调整,城市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活跃了城乡交流。工业生产由萎缩转为增长,商品销量快速增长。
根据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统计,面粉、大米、棉纱、棉布四种主要商品的销量在6+0950比4月分别增长了54%、289%、128%、133%。到了1951,情况更好了。私营工业总产值增长39%,私营商业销售额增长38.7%,全国土特产品交流会销售土特产品总额6543.8+0.4亿元。
上海资本家把1951称为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黄金年”。这是当时私人工厂的状态。2.到1953的“一五”计划,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建立公私合营。当时规定国家收回企业,偿还资本家若干年,若干年后完全国有。从65438年到0956年,基本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历史上的胜利之一”。从那时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主要是公有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是连年战乱形成的烂摊子,一切都是一片废墟。工业几乎空白,铁路、交通、农业极其薄弱,文盲率高达80%,几乎没有医疗卫生体系。在这样的国情下,经过30年的努力,改革之初,中国既没有外债,也没有内债,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铁路里程每年增加65,438+0,000公里,修建了8万多个水库。粮食产量从1.3亿吨增加到3.05亿吨,文盲率下降到20%。全民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建立,人均预期寿命3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