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的历史

历史:

北欧历史上16世纪的木刻,由Olaus Magnus制作,描绘了乌普萨拉大教堂的天文钟,后来毁于火灾。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图像印刷是木刻的原始。

制版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如甲骨文、陶器、玉器、青铜器)上雕刻的文字、图案,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石碑等,都是用锋利的工具雕刻在各种材质上。

源远流长的篆刻艺术和制版工艺几乎一样。

一般认为印刷术是在唐朝形成的。

宋代朱彝《爵廖珏杂记》(下卷)说:“唐以前不存在刻字,唐末益州有墨本。”唐懿宗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下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刻印刷品,卷内有许多雕刻精美的扉页。

最早的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雕版印刷在中国是从佛教的传播开始的,但很快就传播到了世俗生活中。

到了宋代,书籍及其插图的印刷技术已经相当娴熟,民间流传最广的纸币和卡片就是一些小木刻。

尤其是纸币,因为防伪的要求,雕刻工作更加细致复杂。

这些深入民间、流传甚广的小版画,是印刷术向西方传播的先驱。

印刷术出现在欧洲,比中国晚了大约700年。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来自东方,但欧洲原版印刷品的技术特点和构成与中国相似,影响非常明显。

最早的印刷品大多出现在各地,以满足宗教宣传的需要,欧洲也是如此。

当时的印刷品大多是图像,最常见的内容是圣经故事,如基督受难、圣母子的形象等等。

早期的木刻大多出现在德国南部和佛兰德斯的莱茵河畔,在修道院中更为常见。

盘子里是核桃、苹果、梨、樱桃树等常见的果树。

在中国,由于贴近生活,价格低廉,明清时期民间木版年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朱槿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地区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

版画技术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将这种技术带入装饰艺术领域(如月历画),创造了罕见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浮世绘绘画文化。

从江户末期到明治时代(19世纪下半叶),日本浮世绘版画通过包装纸和海报在海外广泛传播。

印象派画家如莫奈、文森特·梵高、马奈和雷诺阿都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凯特·科尔维茨(女:凯瑟琳·科尔维茨)(1867 -1945)

爱德华·蒙克(1863 -1944)

西班牙巴伯罗·毕加索(1881年-1973)

陈洪绶,中国(1588 -1652)

盖奇(1774 -1829)

韩嫣(1916-)

固原(1919 -1996)

叶(1907 -1995)

朱宣咸(1927-2002)

日本东洲斋作曲(生卒年不详)

铃木春信(1725-1770)

鸟居常青(1752-1815)

西寨英全(1791年-1848)

北川格模(1753-1806)

葛氏北宅(1760-1849)

广茂歌川(1797-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