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你喜欢哪些名人?介绍一下他们的详细情况。
中文名:辜鸿铭
汤姆森银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马来西亚槟榔屿
出生日期:1857七月18。
死亡日期:1928年4月30日
职业:学者,翻译
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
代表作:牛津运动在中国,中国精神。
祖籍:福建省泉州地区同安县
目录
轮廓
生活经验
写书阐述一种理论
翻译贡献
翻译
作品节选
人物轶事
辜鸿铭的《春秋正义》
辜鸿铭的公寓
辜鸿铭与著名艺术家
相关影视人物简介
生活经验
写书阐述一种理论
翻译贡献
翻译
作品节选
人物轶事
辜鸿铭的《春秋正义》
辜鸿铭公寓辜鸿铭及著名影视影像编辑。
20世纪初,西方有句话:你可以去中国,不看故宫,不看辜鸿铭。辜鸿铭是谁?他自称“生在南阳,学在西方,嫁在东方,作在北洋。”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博士学位,倒着看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文化,最早翻译中国的《论语》,
辜鸿铭(9)《历史长河中的中庸》被翻译成英文和德文的西方。他能说会道,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讲孔子,和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往来,讨论世界文化和政治形势。他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杰出的中国人”。
编辑这段人生经历
辜鸿铭(11)辜唐生,(1857年7月18-1928年4月30日),同字鸿铭。1857 July 18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城(马来西亚槟城)一个英国橡胶种植园。早年祖上从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了丰厚的财产和威望。他的父亲顾子云是当时英国人经营的一个橡胶种植园的经理。他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会说英语和马来语。他的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会说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种家庭环境下,辜鸿铭从小就对语言有着惊人的理解和记忆。无儿无女的橡胶园丁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收养他为养子。让他从小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1840年英国炮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养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经被摆上了砧板,恶毒的侵略者正挥舞着屠刀,准备分一杯羹?希望你能学贯中西,担起富国治国之责,教育欧美。”布朗一家在1867年回到英国的时候,把10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父亲在祖宗牌位前烧香,告诫他:“不管你去哪里,不管你是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在英国,辜鸿铭在布朗的指导下,从最经典的西方文学名著入手,用最简单的死记硬背方法,迅速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65438年至0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后来,蔡元培到莱比锡大学读书时,辜鸿铭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作品已经是学校的必读,在林语堂的《北京的云》一书中提到了他。14年的留学生涯,让才华横溢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辜鸿铭完成学业后,听从了当时新加坡伟大的语言学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国文化,回到中国大陆继续研究中国典籍。他在晚清权臣张之洞幕府任职20年,主要职责是“释”。在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的同时,他精研国学,自称“汉滨读书人”。辜鸿铭学贯中西。
辜鸿铭在西欧精通各种语言,说话敏捷的名声很快就在中国的欧美人中传开了。他给祖宗磕头,洋人笑说,这么说你祖宗能吃坛上的饭?辜鸿铭马上反驳:你把花放在祖先的坟前,他们能闻到花香吗?他看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文化,讽刺船上用的是纯正的德语。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看望辜。的朋友给顾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但是等了很久,辜还是没有来。没办法,只好找到顾的院子。一进屋,顾就粗鲁地说:“你们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我们一招手,就一定要来。”总之,游历甚广的毛姆尴尬极了,不知如何是好。与此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望也逐渐凸显。辜鸿铭在北大讲课时,公开对学生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诗?那是因为你学好英语后,要教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教他们温柔敦厚的诗词去解释那些蛮夷之国。”当时他还坚持称西方为“四夷之国”。正因如此,很多人只是把他当成了笑话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他坚定而绝望的抗争。自1883在英文报纸《紫林西报》发表题为《中国研究》的文章后,他便趾高气扬地走上了弘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还将《论语》和《中庸》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后来他翻译了大学。他的作品具有创造性,古老的东方理论中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和朱伯特的启发性妙语。在他之前,雅各布已经翻译了许多儒家经典。但辜鸿铭认为雅各布的翻译并没有表现出以前的辜鸿铭。
达到儒家思想的精髓。从1901到1905,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172篇中国笔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出版了英文著作《牛津运动在中国》(德文译名为《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辩护:批判论文》),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影响很大,被一些大学哲学系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春秋时期的正义(中国人的著名精神)出版了。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妙药,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尖锐而深刻。不久《春秋正义》德文版出版,在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辜鸿铭认为,评价一个文明,要看它能产生什么样的人,男人女人。他批评那些“号称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和中国的语言”。他独辟蹊径地指出:“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深、广、简”,因为“中国人的人格和中国文明的三个特点是深、广、简”和“敏感”。辜鸿铭从这个独特的角度,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做了比较,突出了中国人的特点:美国人宽广朴实,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朴实,但不博大;德国人博大精深,但不简单;法国人不像德国人那样深沉,不像美国人那样旷达,不像英国人那样单纯,但他们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敏感;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这四种优秀的精神品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的总体印象是“温柔”,“那种无法言语的温柔”。在中国人温和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的“纯真的童心”和“成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像孩子一样的生活——有头脑的生活”。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就只能生病,丢掉性命。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打就要付出特别惨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担心中国传统的断裂和中华文明的抹黑。他在《张文祥幕府笔记》中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忧虑和对自尊的深深叹息。辜鸿铭的野态是他含泪的表现,他用野来保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当时西方人看到中国的大街小巷,经常对顾说“一个孩子是无辜的”,可见中国人是骗人的。辜鸿铭顿时语塞,无法自遣。事实上,由于他的视野比同时代人开阔得多,辜鸿铭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更深刻地理解那种不幸。所以他用一种偏执的态度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在西方读书,但他喜欢东方女孩,尤其是中国女孩的脚。他的妻子舒古有一双小脚。他一见钟情,不离不弃。民国成立后,他在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用极端的行为——扎辫子、穿旧衣服来为纳妾、缠足正名,来对抗整个社会抛弃中国传统的不正常趋势。辜鸿铭一生崇尚皇权,但遇到牌位也不磕头。慈禧太后生日那天,他当众脱口而出的“祝贺诗”是“天子永存,百姓花钱。生命无涯,百姓苦。”袁世凯死了,全国哀悼三天,辜鸿铭却专门请了戏班在家里开大会,热闹了三天。辜鸿铭在北大教书,梳着辫子走进教室。学生们突然大笑起来。顾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看得见的,你心里的辫子是看不见的。”听了这话,傲慢的北大学生沉默了。我终于理解这个老师了,他一直都很清高。辜鸿铭一生喜欢痛斥西方人,但他认为这比西方人更重要。别的不说,他骂他们骂的很彻底,而且总是在重要的点和要害上骂。所以很多西方人对辜鸿铭的知识和智慧深信不疑,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当时,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发表了《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他翻译成《春秋之义》)。中国人从来没有卖票的先例,但他要卖票,票价比“四大名诗人”之一的梅兰芳还高。听梅的京剧只要一元二角,听顾的演讲却要两元,可见外国人对他的重视。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的优越感源于他的机智和幽默。一天,辜鸿铭在北京椿树胡同的私宅招待欧美友人。他点了煤油灯,烟呛住了他的鼻子。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蒸汽灯亮。辜鸿铭笑着说:“我们东方人讲究理解和体谅,东方人头脑清醒,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特别注重表面功夫。”你觉得这是关于佛教,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足够吓那些洋鬼子了。辜鸿铭的口才无与伦比。中日甲午战争后,伊藤博文流浪到中国,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助手。作为礼物,他送给伊藤一本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知道辜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便趁机打趣他:“听说你精通西学。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导可以做到,二十世纪的今天却做不到,这不是明摆着吗?"辜鸿铭见招拆招,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像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几千年前,三比三得九。现在二十世纪,还是三比三得九,不会三比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话可说。在北大,他受到蔡元培教授、黄侃教授、杨教授的青睐,却是洋务的死敌。人们早就预见到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在传统文化的断层上给国人带来了灾难,但最终民国政府废除了小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成了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的诞生。他是近代中国唯一一个最受全世界学者和学者尊敬的人。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他却屡遭同胞和学生的嘲笑、谩骂和误解。我们不能不为那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的天真和愚蠢感到遗憾。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作品列表-辜鸿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