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的历史

古代的人们也许可以步行穿越日本海。有证据表明,朝鲜海峡和宗谷海峡在末次冰期(11000-8000年前)后的低水位时期均被甘露占据,可作为日本到达亚洲大陆的陆桥。在日本南部的岛屿上发现了印度大象的化石遗骸,在日本北部发现了长毛象的化石遗骸。类似的现象表明,古代有中国人、朝鲜人、西伯利亚人移居日本。日本编年史记载日本建国于公元前660年,其创始人神武天皇占领本州主岛,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皇。公元550年,一位名叫王人的朝鲜佛教徒(或居住在朝鲜的汉族人)起航前往日本(据说是被入侵朝鲜的日本人掠夺了),带去了各种文化和文字。日本海、日本、韩国的很多潜水女性,已经从事了1000多年的辛苦工作。历史上,中国曾是日本海的沿岸国。

汉武帝时期,中国东北的边界西至贝加尔湖,东至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峡西岸和库页岛以北地区。

唐朝时期,从北方的鞑靼海峡到朝鲜湾,大片沿海地区都在唐朝的管辖之下。

元朝设立的辽阳省,管理东北地区,下辖开元路,管辖“镇南白山,北侵鲸河之海”。这个鲸之海就是今天的日本海。

明朝永乐七年(1409),设立了努尔戆徒师,管辖范围北起兴安岭,南至图们江上游,东至日本海和库页岛,西至无梁哈。

清朝入关前已经统一了东北地区,范围从鄂霍次克海到贝加尔湖。

从65438年到80年代,沙俄向东扩张,越过乌拉尔山脉,不到60年就占领了广袤的西伯利亚,到达太平洋西岸,开始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年间,经过两次察哈尔战争,中俄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外兴安岭以北的领土和鄂霍次克海被清朝割让给俄国。至此,俄罗斯“合法”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但在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和日本海沿岸,仍有大片土地属于中国。黑龙江是中国的内陆河。西太平洋的边缘海,西至亚洲大陆的俄罗斯和朝鲜,东至日本和库页岛。基本上被日本列岛与太平洋隔开,位于北纬32° 42′N至52° 14′N的中纬度带,日本海面积约为654.38+0万平方公里(97.8万平方公里)。整个海域略呈椭圆形,南北长2300公里,东西宽1300公里,平均水深1350米(1752米),体积1713000立方公里,最大深度3742米。(日本海盆发现的最大水深为4049米)。

整个海域略呈椭圆形,主轴由西南向东北移动。北端以北纬51° 45 '为界;南部界线从日本九州岛经五岛群岛至韩国济州岛,然后向北转向朝鲜半岛。与马海峡、朝鲜海峡和东海的南方经济交流;北部通过拉佩鲁兹(宗古)海峡和鞑靼海峡与鄂霍次克海相连。东经的关门海峡与濑户内海相连。多为温带气候,12至次年3月吹西北季风。寒冷干燥的大陆气团穿过较暖的海面,使得多雪的日本西海岸持续降雪。夏季,热带季风从北太平洋吹向亚洲大陆,经过日本海北部的寒流时,在海上造成浓雾。夏天和秋天有台风。北方海域冬季封冻,尤其是西伯利亚和鞑靼海峡沿岸。海水通常逆时针方向流动。西部有一股盐度较轻的寒流南下,东部有一股盐度较强的暖流北上,形成明显的对流。向北流向马来西亚的暖流和向东流向朝鲜的暖流都是黑潮的分支。远洋鱼类包括鲭鱼、鲭鱼、沙丁鱼、凤尾鱼、鲱鱼、海鲤鱼、鱿鱼等。底部是鳕鱼,来自蓝雨和阿特卡的鲭鱼。从1946开始,渔业资源逐渐减少。1970年代后期,鱿鱼捕捞集中在日本海中部,鲑鱼捕捞多在北部和西南部的浅水区进行,虾蟹等甲壳类主要在较深的水域捕捞。

日本海的东界从北到南是日本列岛中的库页岛、北海道、本州、九州。西部边界是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南部边界是朝鲜半岛。(韩国称东海,朝鲜用东海)1815俄罗斯航海家A.J.v克鲁德森斯特恩命名日本海。南宽略呈椭圆形,北窄。大陆架比较狭窄,海底主要是深水盆地。一般北纬40°以北是日本海盆,约占日本海的一半,大部分水深在3000米以上,海底比较平坦。北纬40°以南的海底地形复杂,有海盆、海脊和海槽,如东部的大和海盆和西南部的马兑海盆。海底沉积物主要是海相软泥沉积物,除了近岸带是泥、沙、砾石、岩屑等陆地物质。日本海盆位于日本海的北部和西北部,是最重要的海盆。此外,东南部还有大和盆地,西南部有津轻盆地。日本海东海岸水深较浅,大陆架较宽。在西海岸,特别是朝鲜半岛附近的海域,大陆架仅延伸约30公里。黑潮的一个分支进入了这片海域。

海地区北部和东南部有丰富的渔场。日本海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65438+2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干冷空气流入日本海,导致降温降雪。冷月(65438+10月)平均气温北部-19℃,南部5℃,表层水温-2 ~ 13℃。北部形成大量海冰,尤其是西伯利亚沿海水域。冰河期一般从165438的10月中旬持续到次年2月中旬。6月以后,南风季风盛行,暖湿气流使气温升高,降水充沛,有雾(特别是北方)。北方8月平均气温65438±06℃,南方24℃。地表水温为18 ~ 27℃。

日本海的海流由沿东海岸北上的对马暖流和沿西海岸南下的李曼寒流组成,形成逆时针环流系统。洋流增加了南北和东西之间的表层水温差异。

日本海域被陆地和岛屿包围,潮差很小,日本沿岸只有0.2米,西伯利亚沿岸附近有0.4 ~ 0.6米。东海附近的朝鲜海峡(朝鲜海峡)潮差可达2米。

最暖月份(8月)表层水温为18 ~ 27℃,冷月为-2 ~ 13℃,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海区东部沿东海岸有一股以926 ~ 1852 m/h的速度流向马的暖流,从津轻海峡流入太平洋,从拉佩鲁斯海峡流入鄂霍次克海。李曼西部寒流以每小时370米的速度沿西岸向南流动。东部的水温比西部高。比如2月份,本州附近沿海水温为5 ~ 10℃,而大陆一侧为0℃。东部海水盐度高于西部,如本州沿海34.7‰,大陆沿海32.8 ~ 34.1 ‰。海域年降水量北部600 mm,南部1200 ~ 1500 mm。潮汐作用较小,潮差一般为0.2 ~ 0.4米。

从1993开始,联合科考队一直在日本海不同水位监测洋流、盐度、含氧量等指标,监测结果证实了他们最担心的事情。研究人员指出,日本海最深处约3000米。表层的氧气需要这些洋流的输送才能到达深海区,深海水中的微生物依靠这些氧气将表层沉降下来的有机物分解成氮、磷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随深层海水上升到海面,成为藻类的营养源。但目前的情况是:日本海的深海海流越来越弱,越来越难以保证表层和深层物质的循环,导致日本的藻类浮游生物因营养不足而迅速减少。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数量也减少了。如果不改变这种现象,300年后日本海可能无鱼可捕。

科学家指出,深海洋流的成因来自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每年冬天,俄罗斯东北部都会吹来猛烈刺骨的寒流。连续几个月的寒风吹来,使得日本海表面形成了稳定的潜水寒流。据悉,世界上只有7次类似的潜水寒流,包括格陵兰岛附近的一次洋流,被认为是大西洋洋流循环的起点。这些洋流被称为深海传送带,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由于全球变暖,这些寒流也变得“无力”。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近50年来,日本海北部平均气温上升了65438±0.5 ~ 3℃,冬季日本海表层水下沉深度从3000米左右变为400 ~ 600米。与之相对应的是,每升海水的含氧量正以每年百万分之三十二的速度减少。

研究人员还指出,浮游生物的减少也意味着空气中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而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联合国在5438+10月6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从1990年到2100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增加1.4到5.8℃。日本海的主流是流向马来西亚的北向暖流。它从黑潮中分离出来,通过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流向马来西亚的暖流分支称为东朝鲜暖流,沿韩国沿海北上,然后转向东,再与流向马来西亚的暖流汇合。流向马的暖流最终通过津轻海峡(津轻暖流)流入太平洋。通过宗谷海峡(宗谷暖流)流入鄂霍次克海。

此外,日本海还有三股独特的寒流(朝鲜寒流、近海寒流和日本中部寒流)。这些寒流从北向南流动,在日本海中部与暖流混合。日本海北部,尤其是西伯利亚沿岸,从5438+065438+10月开始结冰,2月中旬冰区延伸至海中央,严重阻碍航行。五月份所有水域都没有结冰。

像所有接近封闭的海洋一样,日本海的潮汐非常小。日本沿岸的潮差只有0.2米,西伯利亚沿岸为0.4-0.5米..因为朝鲜海峡毗邻黄海和东海,潮差在2米左右。